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育种科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飞速发展,科技文献数量迅猛增加,并且随着科技信息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电子资源形式的期刊和图书的数量也飞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势必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海量信息筛选过滤并加工从而挖掘出潜在的知识价值。通过对学科领域知识的发展分析,详细了解领域内各学科的发展状态,探测研究热点,发现知识间的扩散和融合,可为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更好的预测。本文首先从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对知识结构与知识演化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归纳与总结。对现有研究理论从文献计量学理论、内容分析理论、科学知识图谱理论和模型理论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将基于以上理论的各种知识结构与知识演化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归纳。为本文领域知识结构与知识演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从知识结构构成的要素、分布和关联关系对知识结构进行了深度分析,对知识演化所产生的知识扩散、知识融合、知识消逝、知识激增和知识突发等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各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以及特点等进行了深度分析。本文对生物育种领域知识结构绘制的总体策略进行了阐述。对数据处理、网络生成、知识结构绘制三部分涉及的各种技术做了重点研究,通过对比和分析,选取了适合本研究基础理论的相应方法。从国家、著者和主题三个方面分别以全局角度和局部角度,选取相应的分析指标,对生物育种领域的文献数据集进行分析并完成知识结构的绘制。此外还对生物育种领域知识演化方法模型进行了构建,详细阐述了模型中以时间窗划分技术、阈值设定技术、主题相似度计算技术和知识演化现象识别为关键技术的构建流程。本文选取了1995-2012年间生物育种领域文献对本文所构建的方法模型进行了验证。以主题网络结合共著网络和国家合作网络,对生物育种领域知识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依据方法模型对生物育种领域数年间的知识演化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生物育种领域的研究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学、种质资源选择相关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是本领域技术的核心国家,与世界大部分国家有学术上的合作关系,中国近些年在本领域地位逐渐上升,与其他国家交流频繁。未来生物育种领域,将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以及抗逆耐盐抗旱品种选育三个研究方向为主。各个国家间的交流也将越来越频繁,从而更好的带动生物育种领域的发展。本研究所构建的知识演化方法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生物育种领域内知识结构的构成与变化,实现了领域内的各种知识演化现象的有效识别,对热点研究主题、潜在研究主题进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