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代、兴盛于唐宋,历经元明,直至清代被废止,其历史生命近一千三百年,作为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最核心的选士制度,它给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科举身上可以看到整个浓缩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赋予其巨大的功利性,牢笼世人对其不懈追求,自觉自愿的接受科举教育。作为科举教育基础环节的蒙学,历来受到统治者重视,自唐代起,科举中就专门为蒙童设置童子科,后世以各种形式延续。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鼎盛时期,明清蒙学更是集前代之大成。科举也在这一时期也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在这种情况下,明清蒙学必定清晰地呈现着科举制之下的独特面貌。事实上的确如此,为应科举,很多儿童早早就开始接受广博的知识教育及严格的科举文体写作训练,蒙学教学过程中开创了一系列的适应性教材,从中大多可以发现科举的色彩,蒙学的教育者大部分也是科举出身,又在教育战线上为科举输送着人才,社会也以科举身份作为衡量蒙师的标准。科举制下的明清蒙学正是本文所研究的主题。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论。绪论部分阐释了相关概念,划定了研究范围,说明了本课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角度和方法。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回顾了中国传统蒙学的发展,为明清蒙学研究提供发展脉络,其中包括童子科的设置,其沿革密切揭示了科举与蒙学的关系。第二章主要内容为明清蒙学的教学,从其多个环节中分析科举的指向性,例如诵默经义备考科举贴括、阅读训练铺陈科举底蕴、训练八股写作以应科考等等。第三章列举几类相关的明清蒙学教材,试图发掘教材在编写及使用中渗透的科举元素。第四章讲述明清蒙学教师同科举的密切关系。全文从教学、教材、教师三个角度分析了明清蒙学受科举影响而产生的新面貌。结论部分归纳了科举对明清蒙学的影响,分析原因,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不足,并对本领域的研究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