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华侨教育政策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z1970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华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了晚清政府对华侨教育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华侨教育方面制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关心扶持海外华侨教育事业。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继承前任政府华侨教育政策的历史基础上,积极颁行并努力实施华侨教育政策,即使是在时局危难的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始终奉行“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主张,把育人兴才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华侨教育的视导管理、师资培养、经费筹措、侨校立案、战后复员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本论文分为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华侨教育政策的发展;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华侨教育政策的推进;战后南京国民政府华侨教育政策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华侨教育政策的历史反思四个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内容简述如下:第一部分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华侨教育政策的发展。教育政策具有延续性。清末民初政府,日益注意到华侨经济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以往对华侨教育发展放任自由的态度,这一时期转而对华侨教育的发展采取扶持、鼓励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华侨教育管理机构,召开了华侨教育会议,这些举措为华侨教育政策的制定、措施的颁行奠定了基础,成为以后各时期华侨教育政策发展的基石。这一时期作为华侨教育政策的初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华侨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立与变更,华侨教育方针政策的拟定及实施。第二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华侨教育政策的推进。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分水岭,华侨教育政策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抗战前期,为适应战时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延续、推进了战前的华侨教育政策,战时的华侨教育政策更加灵活,务实,进一步加强了对华侨教育的监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大批侨生回国,南京国民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政策与措施,这一时期的华侨教育政策以救济、安抚为主,妥善安置侨校师生。经过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推进,华侨教育政策渐趋成熟和完善。虽然这些政策都是在战时情况下制定的应急措施,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政策并没有达到制定者的预期效果,但其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对于当今华文教育政策的制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战后南京国民政府华侨教育政策的调整。为尽快恢复发展华侨教育,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开展侨教复员工作,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对侨校的复员督导,采取了一些褒奖兴学与鼓励侨生回国升学的政策,侨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随着国共两党内战的爆发,这些政策措施终都化为泡影。二战后,由于国际风云变幻,侨居地的华侨教育政策开始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南洋各地纷纷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实现了国家独立,赢得了民族解放。身处其间的海外华侨紧跟时代的步伐,逐步从以前的“落叶归根”转向“落地生根”,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华人,华侨教育也因此开始向华人教育转化。第四部分作为本论文的结尾,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华侨教育政策展开理论思考。从总体上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华侨教育政策成绩斐然,华侨教育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在艰难困苦的办学条件下,依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当然由于特殊时代环境的限制,在华侨教育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主要表现为华侨教育管理权的混乱、华侨教育政策的不适应性以及华侨教育经费的困难、师资缺乏等。这些问题伴随华侨教育政策发展的始终,成为制约华侨教育发展的瓶颈,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华文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了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的研究范式,让幼儿完成新版本的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目的是探索幼儿在该任务中的持续性错误现象.  研究一选取3到5岁的幼儿作为被试,有
目的了解湖南某民航空勤人员的营养摄入状况、膳食结构,为引导其合理膳食、建立科学的食物消费观提供依据。方法对湖南某民航的全部空勤人员(369人)进行食物频率调查;膳食调
专业,是各个研究领域中不断追求的高层境界和向往。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改革的需要和方向。所以,在学前教育重要性日益彰显的今天,研究幼儿教师
目的:  本研究通过实验测量法与问卷调查法获得中老年人群身体的各项指标、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特点,分析中老年人群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肥胖、生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