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留学生的大量涌现掀起了留学热。其中,中国海外留学生作为迅速壮大的群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中美两国在语言、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差别,中国学生在美国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以在美国某大学中的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跨文化适应情况为研究焦点。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角度出发,以Sverre Lysgaard的U型跨文化适应模式、Yong Yun Kim的压力—适应—成长的跨文化适应模式、John W. Berry的融合—同化—隔离—边缘化四种适应策略为理论框架,首先对“文化休克”、“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然后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第一,留美中国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都采取了哪些适应策略,哪种策略为大家普遍所用。第二,留美中国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受到哪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第三,语言能力因素是否影响着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经历。为了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采用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对目前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50名中国留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接着随机抽取其中的10名留学生进行访谈。笔者运用统计学中的频率、百分比、平均值等方法对来自访谈和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逐步找出三个研究问题的答案。最后,通过对这一群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在语言障碍、学业表现和社会适应等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其中语言适应情况的分析,引发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思考。调查结果显示,语言的掌握及使用情况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英语教学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增强学生对文化理念的敏感度,以提高他们在对外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