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文学作品的重译现象越来越普遍,同一部文学作品不管是在同一个时代还是不同时代,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译本。然而,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关注原文与译文的对比,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也就是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标准译本。显然这一传统翻译标准与重译现象相矛盾。接受理论是二十世纪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其重视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标志着文学研究的中心从文本和作者向读者转变。接受理论新颖的观点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图从接受理论来探讨重译问题,旨在分析重译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必要性。首先,本文回顾了接受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两个主要概念“期待视野”和“未定性”。期待视野是指人类经验与知识所引起的认知视野。不同期待视野的存在导致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文学文本具有开放性和未定性,充满了意义未定点。这些未定点等待着读者进行填充,这个过程叫做未定点的具体化。其次,本文阐述了重译的定义和文学作品重译的意义,并将接受理论的两个概念应用到重译研究中。作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首先是原文本的读者,译者不同的前理解和知识结构影响着他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同时,译者又需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接受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选择恰当的言语及翻译策略,使译文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此外,译者由于自己的不同理解和表达,对于原文的未定点的具体化也有很大差别。这两个概念为重译现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解释。本文主体部分以《珍妮姑娘》的重译为例展开具体讨论。《珍妮姑娘》是德莱塞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目前在中国有近十个译本。本文以其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译本即傅东华1959年译本、潘庆舲1987年译本和何湘红2008年译本为例,运用接受理论的观点,从译者期待视野,读者期待视野和意义未定点的具体化三个方面对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三个中译本进行例证研究,本文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内涵十分丰富,仅通过一次译介无法完成对它的阐释,也不能满足所有时代读者的要求。因此,不同时代的译者根据读者的需要对作品进行重译有必要的而且是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