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汽车产业赶超战略的国际比较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产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实现了民族独立后,也纷纷把发展本国的汽车产业放在了十分重要位置上。实践证明,二战后新兴的汽车产业发展国多采用了赶超战略,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者,可首推日本和韩国;失败者,如巴西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为什么都可称作赶超的汽车发展战略,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昵? 中国开始了新一轮汽车产业赶超的征程。我们不要陷入再一次失败,而是一定要成功。这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理智和智慧。研究汽车产业赶超问题,需涉猎发展经济学其中特别是赶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其中特别是跨国公司理论、产业经济学以及技术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理论,需从多维度、多侧面研究发展中大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实现赶超并不只是一个数量上的概念,一个国家生产多少台汽车并不能代表这个国家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数量的上升也不能代表产业竞争力的上升,只有拥有本国独立知识产权,拥有雄厚的发展汽车所需的资本、人力、技术和经营诀窍以及基于这些要素的国际竞争力,才能立于世界之林,才能真正称得上赶超。 赶超经济理论不同于比较优势理论。如果遵照比较优势理论考虑发展我国的汽车产业,思路和结论只能是:我国具有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而缺乏技术与资本。因此,就应当建立最大限度地使用本国劳动力,而尽可能少地使用本国的资本与技术的汽车产业。然而,这意味着建立的是汽车的加工、组装产业。但是,这种劳动力的优势并不能形成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劳动力只有在与本国的技术、资本等要素结合而形成产品时,才能形成国际竞争力。 在商业发展史上,只有在外部环境和技术发生了变化的条件下,后发国家才能克服先发国家的优势实现赶超。一种可能情况是后发国家开发出比先行国家更先进的技术。技术与市场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就意味着占领了市场;另一种情况是外部环境发生了有利于后发者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不可控制性,因此,解决汽车产业的赶超问题需要从汽车产业技术的赶超入手。 发展汽车产业的技术有两种途径,但是都有一个基础条件:就是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需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在这个基础上或者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赶超,或者通过模仿实现赶超。技术的引进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和间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汽车技术发达国家一般都不会直接将技术转让出去,而大多选择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但是,这种外国直接投资是否会给东道国来技术?外资对技术赶超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汽车产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从理论上解释了汽车产业的赶超战略问题。第三部分是对日本、韩国、巴西以及中国的赶超经验的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独有的特性以及我国资本市场发育迟缓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为此,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于
介绍了预紧碟簧 (简称AIG)在轧钢厂分剪机上的应用 ,由于该设备螺栓预紧力的变化得到有效的补偿 ,从而解决了设备由于承受频繁的强烈冲击振动而导致无法正常生产的问题 The
本文旨在分析后发国家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变问题。引进模仿和自主创新是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方式。引进模仿节省了大量的研发投入和试错成本,使后发国家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先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思路,倾注
针对在齿轮箱故障诊断中 ,由于现场环境的噪声干扰 ,采集的故障信号的信噪比低。用FFT变换求功率谱进行谱分析时 ,转频、啮合频率被很强的背景噪声所淹没 ,无法判别齿轮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