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辩诉交易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ui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语境论进路分析了我国当下移植辩诉交易制度的问题。"移植"几乎成了当下我国法律现代化的一种意识形态。"移植"论者认为法律具有人类普遍的超越时空的基本价值,因而在构建我国现代化法律制度体系的时候可以对西方的现代法律采取"拿来主义"。许多人长期迷失在对"法律移植"的现代化想象中。辩诉交易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成功运作也刺激了人们对我国刑事诉讼现代化的想象。实际上这种想象遮蔽了本土制度资源的生命力。辩诉交易制度是源于美国的一种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实效性的刑事诉讼实践。这是一种为解决刑事案件的积压和司法拖延问题而采用的交易和协商的结案方式,其主旨是通过司法机关在处罚上的让步换取被告人的认罪,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本文通过对辩诉交易制度的历史沿革、制度角色、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梳理,认为实用主义哲学观、契约自由文化观、对抗式诉讼的法律制度资源以及对诉讼效率与公平的诉讼价值追求是辩诉交易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以产生和有效运作的重要语境因素。从语境论进路考察,这些辩诉交易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制度条件、思想条件、文化条件当下中国并没有充分具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辩诉交易是不适宜的。对于中国当下司法实践中产生的诸如诉讼效率等具体问题,中国目前的制度资源是可以应对的,并非一定要引进一种全新的辩诉交易制度才能够解决。辩诉交易制度在美国的成功运作并不必然说明它在中国也一定有效。真正的法律不是制定在法典中,而是播种在整个民族的心灵里,这样的立法必须符合民情,不可能依赖移植而完成,它最终还要回归到这个民族的文明传统上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完善中国目前所具有的制度资源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借鉴西方的制度文明,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探索利用中国本土资源塑造一种新的司法制度以适应发展中的未来。
其他文献
面对日益涌入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否平等的接受教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当前问题突显、矛盾集中的侵犯农民工子女平等享有教育权的现象进行了剖析阐释,从理论和现实角度论证受教育权利作为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的重大意义,从而顺应并且呼吁国家关注的走势,强调了推动教育公平对于社会公平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本文共分为引言、案例、正文、结语四个部分。引言
税收流失不仅在客观上侵蚀了国家的财政根基,而且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侵害了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权;这种逃税得利还在主观上刺激了违法主体谋求非正当利益的心理,伤害了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纳税积极性,而且极易诱发其他纳税人的模仿行为,损害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尚建设。囿于法律手段作用的有限性,以及征税主体征税能力上的客观有限性,传统税收征管模式虽尽其所能,仍未能从根本上杜绝税收流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