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景观是展示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浓浓的记忆与乡愁。当下乡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或过度开发现象普遍,传统文化景观逐渐衰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成为新时代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部分乡村道路文化景观正在或将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以成都市温江区乡村道路为研究对象,探索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的新途径和新视角。基于文献分析基础上,归类总结乡村道路、乡村文化景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温江区乡村道路文化景观现状进行走访调查、实地调查,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和盛镇、寿安镇、万春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走访调查法、归纳对比法、抽样调查法、景观图式法等6个方法,重点研究其物质文化景观演进动因与机制,制定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及框架体系。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属于基础工作,采取抽样调查法,选取10个村落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走访调查采用随机访谈的方式,旨在了解村民对文化景观的认识、关注程度、保护意愿等。实地调查采用拍摄照片、卷尺测量等方式,详细记录文化景观的尺度、材质、形态、分布位置、组合方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调查,系统剖析温江区乡村道路物质文化景观演进动因,总结出自然地理因素、社会人文因素、经济因素、生态因素、多因素等5种影响因素。以温江区林盘演进时期划分方式为参考,结合物质文化景观演进动因分析,将传统乡村道路演进过程划分为萌生期、生长期和成熟期3个时期,并系统分析每个时期的特征。研究发现,萌生期、生长期乡村道路空间系统尚未发展完善,不适合进行物质文化景观内在规律研究;成熟期的乡村物质文化景观相对较为稳定,且长时间保持动态稳定。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物质文化景观演进机制。首先,借用空间句法分析乡村道路平面空间整合度、整合度核心、协同度。其次,借用景观图式语言剖析文化景观内在规律,分析得到98种景观图式语汇和多种图式句法(文化景观内在规律)。在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温江区乡村道路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性提出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的原则、新思维、策略和框架体系。通过温江区乡村道路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研究,得到以下4点结论:(1)物质文化景观经长期历史沉淀,受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且各因素间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影响因子作用程度会相应发生变化,驱动物质文化景观演进。物质文化景观演进虽受多重因素影响,但演进方向往往是由主导因子所决定。因此,在未来物质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工作中,应结合时代发展背景,重点研究物质文化景观主导影响因素,以及预测主导影响因素未来变化趋势,做出正确抉择。(2)乡村道路空间形成与川西林盘分布有关,遵循“点串线,线连网”的发展模式。相较于北方乡村道路空间,温江区乡村道路空间分布更为均匀。(3)温江区乡村道路文化景观在不同尺度空间内文化景观关联性存在差异。大尺度空间内,乡村道路平面空间整合度小、文化景观关联性低,乡村道路局部空间与系统整体空间内在规律性弱或无,文化景观分布较为散乱,整体性保护难度大;小尺度空间内,乡村道路局部空间与系统整体空间关联性强,文化景观要素内在规律性强。(4)乡村文化景观逐渐衰败,应积极寻求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突破口,重塑城乡发展关系,走上乡村文化景观复兴之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逐步完善相关法律、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大传统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研究力度,构建合理的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框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