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中医体质辨识健康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效果,依此构建青岛地区中医干预2型糖尿病管理平台,为中医体质辨识在2型糖尿病人群疾病防治、中医养生保健等方面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支持。方法收集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青岛市市南区社区居民35至76岁2型糖尿病患者1000名,采用盲测调查的方法,通过筛查表、调查问卷以及量表的形式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192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中,气虚质57人占29.7%,阳虚质14人占7.3%,阴虚质70人占36.5%,痰湿质12人占6.2%,湿热质7人占3.6%,瘀血质8人占4.2%,气郁质20人占10.4%,特秉质4人占2.1%,可见阴虚质、气虚质均占较高的比率。将这192人随机分为中医体质辨识干预组(干预组)和中医体质辨识未干预组(对照组),实施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个人体质偏颇状况的改变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①经过为期1年中医体质辨识干预,两组患者都有明显的体质偏颇状况的改善,平和质人数显著增加,偏颇质人数明显减少。对照组1年后与1年前体质偏颇状况改善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P<0.05);而干预组1年后与1年前体质偏颇改善情况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30.9,P<0.05);但两组患者体质偏颇改善情况比较,干预组的作用更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P<0.05);②对照组1年后与1年前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8和1.81,p值均>0.05);对干预组在干预1年后与1年前的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和3.28,p值均<0.05);但在1年后两组结果相互进行组间比较,干预组在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和3.4,p值均<0.05)。结论揭示了青岛市市南区2型糖尿病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用中医体质辨识干预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对构建青岛地区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管理平台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