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在充满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工程共同体如何进行建造/制作活动,以赋予复杂产品系统符合定制方要求的新的功能,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的知识集成。本文借助可靠性集成和可用性集成尝试跨越荷兰学派提出的结构与功能的“鸿沟”,以及科学技术知识工程化的“壁垒”。本文基于工程方法论和系统思维,以复杂产品系统为工程具体模型、“人-机-境”综合体为思维模型,进行跨学科研究,涉及大尺度工程系统、技术人工物和产品创新。可靠性集成能提高工程预设功能的目标的可信程度,弥合人机之间落差、促进性能提升,对复杂产品系统构建起到基础作用。可用性集成以设计者意向赋予人工物的潜在功能与使用者在操作中实际能够发挥出功能的比较为反馈,调整人机互动关系,对构建符合定制方要求的功能起关键作用。本文基于工程实践提炼出木桶模型、V和▽路径模型以及映射网络模型等,深化了对知识集成的维度和模型的基本认识。基于知识集成,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轨道模型描绘为两个交织的环形。提出技术选择在权衡性能价格比值的基础上,沿着从新功能、可靠性到可用性层级递进的方向进行。将工程知识增长方式表征为:P1(计划1)→FS(功能-结构)→CA(检验-行动)→P2(计划2),指明反馈有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