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鳌石治疗皮肤病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owfe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鳌石从医六十余载,临证经验丰富,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用药配伍特点,但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很难从大量医案中总结其临证经验,故本课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门诊病例进行深入挖掘研究。目的:挖掘陈鳌石治疗皮肤病用药配伍规律,总结其遣方用药经验,继承其学术思想,实现中医学术的传承,以便更好的培养中医接班人。方法:收集陈鳌石门诊完整皮肤病医案148例,共830张处方,构建原始数据库;将原始数据库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目标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如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对中药的使用、药物功效、药性、药味、药物关联等进行分析,从中探寻陈鳌石治疗皮肤病用药配伍特色。结果:(1)本研究涉及中药共232种,其中使用最多者为紫草,其次为牡丹皮、白鲜皮、紫背天葵、生地黄、白芍、何首乌、当归等。(2)所用中药以清热药和补虚药居多。清热药中以清热凉血药居多,其次为清热解毒药;补虚药中补血药居多,补气药次之。(3)中药药性以寒性药物清热为主,温性药物次之,清中有温,不致过于寒凉阻碍气机。(4)中药药味集中于苦、甘、辛三类,以苦味药物清热泻火、燥湿,配以甘味药物滋养补虚、调和药性,体现了清补兼施的用药思路。(5)中药剂量最小用量通常在常规用量范围内,最大用量可为最小用量的1-10倍不等,如紫草、地骨皮、甘草、白术等最大剂量是最小剂量的5倍以上,从总体上看陈鳌石用药剂量相对固定,差别不大。(6)常用药对组合有白鲜皮与地肤子,蝉蜕与刺蒺藜,地骨皮与桑白皮,芋荷杆与肉泥根,紫草与茜草,紫背天葵与紫花地丁,紫草与浮萍,石膏与知母等。‘(7)陈鳌石临床治疗皮肤病的基础药物为桑白皮、白鲜皮、白芍、刺蒺藜、芋荷杆、紫背天葵、水牛角、生地黄、紫草、地骨皮、牡丹皮。结论:(1)陈鳌石善用福建本地药材,如芋荷杆、肉泥根等。(2)临床对何首乌的运用以润肠通便为主,以治疗血虚肠燥便秘者。(3)陈鳌石自创方剂四紫汤以治疗皮肤病。(4)本研究首次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总结陈鳌石临床治疗皮肤病经验及用药特色。
其他文献
步入21世纪,世界逐渐朝向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的方向发展,金融逐渐成为经济中的核心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金融发展渗透进入城市,进而深入农村,农村中的金融机构不
应用电子顺磁共振(EPR)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两种方法研究美国加州和中国广西柠檬汁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EPR方法测得加州和广西柠檬汁的半数清除率EC50
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QC实验室的GMP管理是确保所生产的药品适用于预定的用途,符合药品标准和法规要求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国际化发展,很多国内的药品生产企业除要通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拥有的私家车数量也急剧上升。同时交通拥堵、停车难、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汽车尾气导致的雾霾问题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微纳技术的发展对精密定位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即使是超精密机械,在生产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制造误差、安装误差等几何误差,传统设备加工精度之所以受限,跟设备本身的
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是巴氏醋酸杆菌乙醇氧化产醋酸的关键酶系。在分批发酵实验中,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随时间呈动态变化,均于36h达到酶活峰值,
土壤环境中的酞酸酯污染日益严重,为了探讨和分析典型酞酸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对土壤动物的生态毒理效应,以赤子爱胜蚓为指示生物,暴露于DEH
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吕叔湘对语言教育的研究极有造诣,而且对语文教材也有研究。他对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文教材的编排和使用方面,其观点对当今的教材编制、在"用教材
介绍了采用机器人对车门板进行辊压包边的生产工艺。基于有限元方法对辊压包边过程中板料的变形抗力进行了计算,对辊轮三种可能的压入方式(竖直、水平、环向)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
丝状菌广泛用于工业发酵,其菌丝形态与产物产量及发酵液粘度和能耗紧密相连,成为发酵过程控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丝状菌形态特征、成球机理及液体深层发酵中影响丝状菌菌丝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