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题为《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以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为例》,第一章介绍贝多芬的晚期生平与晚期钢琴奏鸣曲,讲述贝多芬如何从"英雄"到"凡人",结合贝多芬中期作品论述贝多芬"英雄性"的典型风格特征及其终结。并结合作品和生平,阐述贝多芬1812年后,创作陷入了低潮,其作品风格和表达内涵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此,笔者分别论述的是其周围生活环境、政治格局、思想、风格的变化。随后是对贝多芬晚期近十年的个人生活遭遇的介绍,主要围绕三个事件,永恒爱人、监护权之争和疾病与耳聋。将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世俗生活给贝多芬带来的打击,另一个是贝多芬内心对身外世界变化的接受与回应的心理过程。其次是对晚期四首钢琴奏鸣曲的总论述。接下来的三章中,笔者分别就"非英雄"性的三个侧面进行阐述,首先是"内省性与抒情性"。晚期贝多芬精神上回归内心,晚年的耳疾也隔绝了他与外界声音世界的交流,内省性是晚期贝多芬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本章笔者将从音乐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主题的抒情性特质;艰涩、抽象的音响听觉、旋律线条、力度对比、速度转换维度来进行分析;独特的慢板乐章也是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一大特点。笔者还着重分析钢琴奏鸣曲中的人声因素,咏叹调与宣叙调主题、抽泣的音调,体现贝多芬回归内心对话,他不再是英雄,而是一个即将离世的凡人。第二个侧面是"复杂性与哲思性",从三度关系、复调、变奏和半音化的对峙这些角度论证。复调手法的回归,运用赋格段、赋格乐章体现了贝多芬对贵族社会的回望。变奏与赋格手法的全方位渗透,它们已不是简单地创作技法而上升为一种运转音乐、结构作品的一种戏剧化手法,每次运用的意义和功能都各不相同,立足于前人成果,又使之融入当下语境,体现了贝多芬晚年哲人般的思考。最后是"宗教性与超越性",笔者将从音域(极端音域的运用)、颤音(长颤音和双重颤音等)、时间性与神性、星空意向以及贝多芬灵魂的升华这些方面提炼出晚期风格的宗教性与超越性。贝多芬试图通过音乐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完成与上帝的对话,升腾至天堂。音乐风格从中期的"人定胜天"到晚期的"天人合一"。本章笔者将结合美学和哲学进行阐释。最后,笔者试图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具体、总结性的阐明什么是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并透过对晚期四首奏鸣曲的研究,辐射至整个晚期作品,可见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试验场,晚期风格的典型特征都在这四首作品中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