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题为《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以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为例》,第一章介绍贝多芬的晚期生平与晚期钢琴奏鸣曲,讲述贝多芬如何从"英雄"到"凡人",结合贝多芬中期作品论述贝多芬"英雄性"的典型风格特征及其终结。并结合作品和生平,阐述贝多芬1812年后,创作陷入了低潮,其作品风格和表达内涵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此,笔者分别论述的是其周围生活环境、政治格局、思想、风格的变化。随后是对贝多芬晚期近十年的个人生活遭遇的介绍,主要围绕三个事件,永恒爱人、监护权之争和疾病与耳聋。将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世俗生活给贝多芬带来的打击,另一个是贝多芬内心对身外世界变化的接受与回应的心理过程。其次是对晚期四首钢琴奏鸣曲的总论述。接下来的三章中,笔者分别就"非英雄"性的三个侧面进行阐述,首先是"内省性与抒情性"。晚期贝多芬精神上回归内心,晚年的耳疾也隔绝了他与外界声音世界的交流,内省性是晚期贝多芬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本章笔者将从音乐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主题的抒情性特质;艰涩、抽象的音响听觉、旋律线条、力度对比、速度转换维度来进行分析;独特的慢板乐章也是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一大特点。笔者还着重分析钢琴奏鸣曲中的人声因素,咏叹调与宣叙调主题、抽泣的音调,体现贝多芬回归内心对话,他不再是英雄,而是一个即将离世的凡人。第二个侧面是"复杂性与哲思性",从三度关系、复调、变奏和半音化的对峙这些角度论证。复调手法的回归,运用赋格段、赋格乐章体现了贝多芬对贵族社会的回望。变奏与赋格手法的全方位渗透,它们已不是简单地创作技法而上升为一种运转音乐、结构作品的一种戏剧化手法,每次运用的意义和功能都各不相同,立足于前人成果,又使之融入当下语境,体现了贝多芬晚年哲人般的思考。最后是"宗教性与超越性",笔者将从音域(极端音域的运用)、颤音(长颤音和双重颤音等)、时间性与神性、星空意向以及贝多芬灵魂的升华这些方面提炼出晚期风格的宗教性与超越性。贝多芬试图通过音乐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完成与上帝的对话,升腾至天堂。音乐风格从中期的"人定胜天"到晚期的"天人合一"。本章笔者将结合美学和哲学进行阐释。最后,笔者试图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具体、总结性的阐明什么是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并透过对晚期四首奏鸣曲的研究,辐射至整个晚期作品,可见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试验场,晚期风格的典型特征都在这四首作品中有所体现。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新疆2012-2014年孕产妇梅毒感染现况及其治疗效果,从而为政府制定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是对2012-2014年在新疆能够提供孕产期保
企业年金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肩负着提供企业职工老年收入保障的职责。对其十年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最根本的应着眼于对其保障作用发挥情况的评估——对制度覆盖
雷达干扰辅助决策系统运用数学、运筹学、管理科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能将快速、高效处理海量的战场信息数据,拟定干扰备选方案,为指挥员作战指挥提供
本文将GM(1,1)模型与线性二次移动平均法结合,采用组合预测模型对我国2017—2019年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预测,并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及其在"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
<正>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包括自盲肠至直肠的整个肠段的癌肿,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1]。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其中有约20%~25%患
21世纪初,一类“红色悬疑”小说迅速兴起。“红色悬疑”小说及其改编影视剧在中国文化市场一度异常火热,受到了读者及观众的欢迎。本文开头简要介绍了“红色悬疑”小说含义及
雷达干扰和抗干扰效果试验是电子对抗靶场的首要任务。对干扰抗干扰效果的评估方法和准则的研究,不仅关系着靶场的电子设备和靶场场区的建设,也关系着对于实验方法的确定和实验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面
现代电子战中,脉冲压缩雷达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因它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探测性能和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的雷达,这样就会使得暴露在雷达探测范围内的目标受到很大的威胁,因此,研究对
18世纪末至今,美国通俗小说实现了模仿、发展、完善与繁荣的历程,对于个人主义精神和平等意识的尊崇,使得西方的英雄母题在美国通俗文学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美国通俗文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