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模板技术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头颈部肿瘤病理组织类型较多且解剖结构复杂,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侵袭性高,易复发转移,死亡率高,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全身肿瘤中其发病率约占10%。早期手术切除仍是治愈大部分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于肿瘤晚期且多伴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转移,或是其他系统肿瘤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而失去手术治愈机会,另有一部分患者考虑到年龄、合并症及影响外貌等原因而放弃手术治疗。虽然采用放、化疗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治疗或控制晚期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但也对机体正常组织及功能会造成严重影响,成为放、化疗在临床使用中的瓶颈。近年来临床上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的发展较快,但术中需多次借助CT或超声等设备重复扫描定位,使得手术时间延长,并且增加医患双方X射线辐射。利用3D打印技术制定3D适型模板,根据计算机提供的数据,通过模板上的穿刺通道,及每个通道进针深度和植入粒子数,将穿刺针插入肿瘤靶区,并依据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分析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制定的计划将125I放射性粒子送入计划靶区,相比传统经CT或超声引导下治疗即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及准确性,还减少了医患双方X射线辐射,使植入的125I放射性粒子在肿瘤靶区内分布的适形度大大提高,增加了肿瘤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择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经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A组患者利用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B组患者应用传统CT引导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未用3D打印模板引导。随访治疗后不同时间数据资料对两组患者的局部疗效、疼痛缓解程度、Karnofsky评分进行评价,记录患者生存期并制作生存曲线。本实验中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患者相关描述数据采用平均值或中位数表示,比较数据用T检验、卡方或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  结果:本次实验符合条件者36例。其中A组18例,包括术后及放疗后局部复发12例及颈部转移瘤6例;B组17例,含原发性肿瘤2例,术后及放疗后局部复发10例,颈部转移瘤5例,两组患者均按计划成功完成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参考实体瘤RECIST Versionl.l标准,A组患者治疗后1,2,6个月的局部有效率分别为61.1%(11例)、83.3%(15例)、77.8%(14例),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18例)、100%(18例)、88.9%(16例);B组患者治疗后1,2,6个月的局部有效率分别占比为27.8%(5例)、72.2%(13例)、55.6%(10例),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18例),94.4%(17例),83.3%(15例),对两组肿瘤患者术前与术后数据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对治疗后1个月比较显示使用3D打印模板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A组患者的局部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参考VAS疼痛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其中A、B两组控制疼痛的有效率分别为88.9%,83.3%,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均有明显效果。  对两组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术前术后身体状况参考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其中治疗后2个月A组80分以上患者比例由55.6%升至77.8%(P=0.011),B组由50.0%提升至72.2%(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截止到2015年12月,应用3D打印模板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的A组患者生存期5-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95%CI:15.114-21.552),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2.2%,38.9%;未应用3D打印模板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的B组患者生存期4-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95%CI:12.432-18.790),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1.1%,27.7%。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曲线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与传统CT引导下治疗比较前者具有穿刺准确性高,肿瘤靶区适形行好,手术时间短,肿瘤局部病灶控制率好等优势。两组肿瘤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均属于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放疗范畴,近期治疗效果比较理想,随着125I放射性粒子半衰期变化而远期疗效逐渐变差,虽然部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明显,但是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诊疗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