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后,东亚地区国际格局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力量格局重组,美国在亚洲的同盟关系不断进行调整等等。在地区经济一体化方面,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南亚各国就迈出了区域集团化的第一步。进入80年代,尤其是在冷战结束之后,日本开始积极谋求参与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搭上东亚这一疾驶的“经济快车”。与此同时,以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所谓“战后总决算”为起始,日本历任内阁秉承新保守主义,将实现日本的政治正常化和政治大国地位作为日本的长期战略。在此背景下,日本的亚洲政策开始出现调整。在政治领域日本通过双边条约和国内立法的形式不断加强美日同盟关系,以巩固日本在亚洲地区的政治、军事优势;同时日本积极介入东亚事务,在联合国和美日同盟的框架下参与柬埔寨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并积极干涉中国的台湾问题和东南亚地区的政治事务;此外,日本也一直在试图重新武装甚至修改和平宪法来实现政治大国和正常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在经济领域,日本也逐渐改变其对亚洲的经济政策:从早期的投资、技术转让和对东亚国家的经济援助发展为积极构建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参与地区金融合作等深层次领域。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最终将构建“东亚共同体”确定为国家战略,以此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最终主导未来的东亚新秩序。随后,日本为推动构建由日本主导的东亚共同体不断进行着战略和政策调整:在小泉内阁时期,日本先后推出了东亚“FTA”战略和东亚“EPA”战略。小泉内阁时期的东亚共同体战略,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化的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借助日美同盟关系和自身经济优势谋求在东亚地区主导权的竞争性战略。2009年,鸠山内阁再一次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但与小泉时期不同的是:此时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是建立在民主党内阁的“外交新战略”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以经济一体化促进和解与合作,而后通过更高层次的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建设的战略发展构想。不论小泉与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分歧有多大,这种在政治、经济领域对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全面介入姿态被认为是日本“回归亚洲”的表现。但是由于东亚地区国际形势的复杂性,日本国内新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日嚣尘上以及日本长期游离于亚洲边缘的政治现实,日本回归亚洲的前景又变得十分模糊。三条道路摆在日本面前,彻底地回归亚洲,在亚洲国家范围内寻求新的政治认同和支持;继续在日美同盟的体系下利用美国的影响在亚洲建立地区领导地位以实现政治大国化;或者两方面并重,在美日同盟体系下加强与亚洲各国关系,继续充当吉田首相所倡导的“亚洲与欧美之间的桥梁”。这一战略方向性的选择将决定日本在未来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以怎样的形式参与东亚一体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