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化趋势下,省际边界地区的功能转化不仅关乎跨省经济区合作成败,也与合作优劣息息相关。为了明晰淮海经济区四省边界对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对研究区经济增长来源进行分解,就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形成初步认识。随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将研究区各经济单元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改进,并分别评估其贡献。最后,基于趋同分析框架,将省际边界与效率提升的三个分解因子间互动纳入回归模型,得到省界影响效率提升的主要作用路径、类型及其时空演变。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经济增长动力首先来源于物质资本积累,其次是人力资本积累,最后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其中,物质与人力资本的作用始终表现为正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则先后经历“抑制-促进-抑制”的变化过程。(2)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来源在各时期不尽相同,其中,2000-2005年由纯技术与规模效率提升驱动,2010-2015年驱动因子则转向技术进步。总体上,安徽、河南两省的驱动来源与经济区同向变化,江苏、山东两省则为反向。(3)省际边界功能具有动态性,期初的屏蔽对象为技术进步,期末则转为纯技术与规模效率提升,因此,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表现为渐趋增强,相应的,纯技术与规模效率的屏蔽作用也日益稳固。(4)各省界互动趋势大致与经济区相同,但仍有部分省界表现出特殊性。具体的,技术进步中,江苏-河南组始终保持屏蔽作用,且屏蔽强度日益增大;山东-江苏组虽始终保持开放,但中期开放意愿有所下降。纯技术效率中,安徽-河南组并非日趋封闭,而是在第三阶段才做出响应;规模效率中,则无一省界与区域相同,但分别形成由安徽-江苏、河南-江苏两组组成的“先松后紧”派,和由安徽-河南、山东-安徽、山东-河南与山东-江苏四组组成的“先紧后松”派。综上,研究区的效率提升可分两个维度:省内层面而言,江苏省宜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山东省应降低地方支出占比,河南、安徽两省一方面应重点摒弃对外资和政府援助依赖,另一方面仍需审慎盲目结构升级;省际层面而言,除对跨省交流平台积极搭建,合作双方还应加强对要素流通中“逆合作”行为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