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1-7)对脑缺血性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nian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制备MCAO模型和假手术模型,并于再灌注24h和48h以微型渗透泵从侧脑室给予Ang-(1-7)(100pmol/0.5μl/h)或人工脑脊液(aCSF)(0.5μl/h),由此分组为假手术组(假手术+aCSF)、Ang-(1-7)治疗组[MCAO+Ang-(1-7)]和aCSF治疗组(MCAO+aCSF)。检测实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48h后脑水肿以及再灌注24h后脑梗死体积,并以试剂盒测定再灌注24h和48h后缺血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再灌注48h后脑梗死灶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结果Ang-(1-7)治疗MCAO模型大鼠,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评分(P<0.05)、缩小脑梗死体积(P<0.05)、降低组织MDA含量(P<0.05)、提高组织SOD活性(P<0.01),并明显减少脑梗死灶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P<0.01),但对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影响作用。结论Ang-(1-7)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神经细胞凋亡程度等实现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侧脑室内输注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缓激肽生成与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制备MCAO模型和假手术模型,以微型渗透泵从侧脑室持续给予Ang-(1-7)(1pmol/0.5μl/h;100pmol/0.5μl/h;10nmol/0.5μl/h)或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SF,aCSF)(0.5μl/h),由此分组为假手术组(假手术+aCSF)、aCSF治疗组(MCAO+aCSF)、低剂量Ang-(1-7)治疗组[MCAO+Ang-(1-7)(1pmol/0.5μl/h)]、中剂量Ang-(1-7)治疗组[MCAO+Ang-(1-7)(100pmol/0.5μl/h)]和高剂量Ang-(1-7)治疗组[MCAO+Ang-(1-7)(10nmol/0.5μl/h)],每组根据再灌注后观察时间点3h、6h、12h、24h、48h、72h进一步分为6个亚组。通过ELISA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内缓激肽的浓度;RT-PCR与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mRNA与蛋白水平检测激肽B1、B2受体表达情况。结果脑梗死再灌注后3h、6h较假手术组缓激肽生成显著增加;中、高剂量Ang-(1-7)治疗较aCSF治疗组显著增加3h、6h、12h、24h、48h缓激肽释放。脑梗死再灌注后激肽B1、B2受体表达增高;中、高剂量Ang-(1-7)治疗较aCSF治疗组在基因与蛋白水平均显著提高了B2受体的表达;而仅高剂量Ang-(1-7)治疗较aCSF治疗组在基因与蛋白水平促进了B1受体的表达;低剂量Ang-(1-7)治疗对激肽B1、B2受体表达变化均无显著影响。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侧脑室输注Ang-(1-7)能够刺激缓激肽释放,中、高剂量Ang-(1-7)对B2受体的表达有显著促进作用,高剂量Ang-(1-7)能够诱导B1受体表达增加,提示Ang-(1-7)与缓激肽及其B1、B2受体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病理过程中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目的探讨中枢给予血管紧张素-(1-7)[Ang-(1-7)]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对NO释放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对成年雄性SD大鼠采取线栓法诱导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NO检测试剂盒检测缺血脑组织中NO浓度,通过RT-PCR与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mRNA与蛋白水平检测eNOS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假手术组在再灌注后3h、6h诱导NO释放显著增加;中、高剂量Ang-(1-7)治疗较aCSF组分别显著增加3~24h与3~72h NO的释放,且高剂量Ang-(1-7)较中剂量治疗在再灌注后24~72h引起NO释放增加有显著差异。中、高剂量Ang-(1-7)治疗组与aCSF组比较在再灌注后3~48h有意义地刺激eNOS的激活,然而在脑缺血损伤后不同时间点eNOS的表达在中、高剂量Ang-(1-7)治疗组之间并无明显不同。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中、高剂量Ang-(1-7)能促进NO生成,并且能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后脑缺血组织中eNOS的表达。
其他文献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妇女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引起疼痛及不育。异位子宫内膜的来源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目前广泛接受的是1925年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