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移民潮”的兴起,新移民文学的创作日趋活跃,不仅扩大了世界华人文学的规模,也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早期移民作家多在作品中抒发“漂泊无根”的苦闷与中西文化难以交融的感叹不同,新移民作家从一开始就有着“落地生根”的决心,因此他们的书写尽管也会涉及种族、性别等矛盾,但早已不再像早期移民作家一样强调“他者”与“自我”的二元对立,而是积极思考和探讨“异质文化”与“母族文化”交融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对待母国历史与文化的态度上,新移民作家也表现得更加冷静,并且相对于其他大陆作家而言视野更加开阔,不再单单局限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而是将目光投向其他民族,投向现实当下,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的双重关照下,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 李彦是加拿大新移民作家群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较早在加拿大主流文坛获得承认的华裔作家。她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于文革,又在八十年代赴加留学,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造就了她小说文本强烈的“互文性”特点。互文性,也叫做“文本间性”,它是由克里斯蒂娃率先提出,经罗兰·巴特、热拉尔·热奈特、雅克·德里达等人不断丰富和阐释的文本理论。它的诞生使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得到肯定和说明,对研究和回答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积极意义。虽然李彦本人从未以互文性来标榜自己小说的艺术特色,但是其小说叙事的人物、情节、结构都体现出了互文性的特征。从互文性角度对李彦作品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其小说创作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在与自我既有文本的互文上,还体现在与其他经典文本、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互文上。在我们看来,李彦贯通古今、连接中西的互文性书写至少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重建自我文化身份的叙事意义;一是艺术形式上的审美意义。为此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李彦小说中的互文性手法进行梳理,以求系统阐释其小说创作中的各种关系,探讨其小说创作与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挖掘隐藏在其小说文本背后的丰富意义,从而为读者全面理解李彦文学创作的内容、风格提供更多的途径和视角。除去绪论和结语,本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文内互文”的角度,对李彦三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中的内部互文现象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从“自文本互文”的角度,提炼和归纳贯穿于李彦全部小说创作的互文性特点。第三部分主要从“他文本互文”的角度探讨李彦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五四国民性批判的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文性关系;第四部分,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李彦互文性写作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