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sxsj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在大多数国家的普及,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长期而持续的城市用地扩张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这种改变会对土壤的性质产生深刻影响。国内外对城市土壤的早期研究主要以土壤肥力为中心进行,初步探讨了城市土壤的性质、化学组成等方面。之后,随着全球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城市土壤碳储存开始受到关注。当前国内外城市土壤有机碳研究主要侧重于绿地土壤表层与次表层的养分特征分析,对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研究较少;缺乏对有机碳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对象集中于植被覆盖下的绿地土壤,对无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十分薄弱;对有机碳组分的分析力度不够,及缺乏对有机碳组分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因而,开展全面而深入的城市土壤有机碳研究,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具有2700多年建城史的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从土壤有机碳组成、储量、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几个方面开展较系统的城市土壤有机碳分析,以丰富城市土壤有机碳库基础数据信息和城市土壤有机碳研究案例,为城市土壤的科学管理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中布设了绿地标准土壤剖面样点(25个)、非绿地土壤剖面样点(8个)和绿地表层样点(112个)3种样点类型,共采集绿地土壤标准剖面样品91个,非绿地土壤剖面土壤样品79个,表层绿地土壤样品112个。对土壤样品分别进行了基本理化性质、有机碳、腐殖质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黑碳的测定。全文共包括九章,分属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一章),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和国内外城市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当前城市土壤有机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趋势;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材料与方法(第二章),主要包括研究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概况;土壤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有关试验项目的试验方法;数据处理的主要方法和论文的技术路线。第三部分是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组成、储量及空间分布(第三、四、五、六章),主要包括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腐殖质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胡敏素碳)和黑碳的含量分析、功能区差异分析、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分析。第四部分是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的时间变化和城—郊梯度变化(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包括城市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剖面有机碳的纵向时间变化分析;表层有机碳和表层活性有机碳的横向时间变化分析;土壤有机碳和组分有机碳的城郊区域差异与城—郊梯度变化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与讨论(第九章),主要包括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展望。通过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城市绿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均高于郊区土壤和非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是郊区土壤的1.15倍。绿地土壤表层活性有机碳贮存量高于非绿地土壤;土壤活性有机碳中的颗粒有机碳(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均高于郊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则均低于郊区土壤。绿地土壤表层腐殖质碳贮存低于郊区土壤,其在有机碳中的比例比郊区土壤低10.76%。土壤胡敏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均高于郊区土壤,富里酸含碳量则比郊区土壤低31%。城市土壤胡富比(HA/FA)均值比郊区土壤高0.09,而胡敏酸的E4/E6均值比郊区土壤低0.03。城市土壤表层黑碳含量是郊区土壤的1.34倍。(2)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腐殖质碳和黑碳的贮存均呈明显差异。表层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均为:工业区>行政区>道路邻近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剖面有机碳密度为:文教区>道路临近区>工业区>行政/居民区>休闲区。活性有机碳的功能区差异中,以工业区和行政区土壤POC、ROC、LFOC的贮存最多,文教区和休闲区的贮存最少;休闲区土壤WSOC的贮存最多,工业区和行政区的贮存最少。土壤表层腐殖质碳及其组分的碳贮存均以工业区为最多,休闲区最少。土壤腐殖质的聚合程度(HA/FA)则以休闲区为最好,工业区最差。土壤胡敏酸的芳构化度(E4/E6)为:文教区<工业区<行政区<道路临近区。土壤表层黑碳的功能区差异为:工业区>行政区>文教区>道路临近区>休闲区>居民区。(3)非绿地土壤中裸地土壤的有机碳贮存优于建筑物及道路覆盖下土壤。土壤表层POC、ROC、LFOC含量与密度均为裸地土壤>建筑物覆盖土壤>道路覆盖土壤;土壤表层WSOC含量为裸地土壤>建筑物覆盖土壤>道路覆盖土壤,WSOC密度则以道路覆盖土壤的最高,分别是裸地土壤和建筑物覆盖土壤的1.33和1.50倍。(4)绿地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腐殖质碳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分布特征。土壤有机碳由开封市东部区域向西北区域呈环状递减。土壤POC呈带状延伸,且沿东南–西北向逐渐降低;ROC呈由南向北带状递减的水平分布格局;WSOC的空间分布形态为斑块状,分别在城市东南部、西部及其以西的郊区、东南郊区出现三个高值区;LFOC呈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水平分布格局。腐殖质碳为由东向西和由城市中心向南、向北两方向递减。(5)绿地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活性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基本都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具有一定的表聚性。约40%~60%的有机碳贮存在030cm的层段内,该层段内LFOC、POC和ROC贮存量分别占剖面总量的46.59%、56.41%和50.31%;土壤WSOC在030 cm和3060 cm两个层段内的贮存量占剖面总量的百分比相近,分别为30.62%和30.08%。腐殖质组分随深度增加而垂向递减的变化规律由强至弱为:胡敏素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土壤HA/FA沿剖面的垂向变化无特定规律。土壤胡敏酸E4/E6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幂函数下降(R2=0.4480.988,p<0.05)。非绿地土壤有机碳、黑碳也呈现出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垂向变化。(6)在纵向时间对比中,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密度和剖面有机碳密度均随时间增长有所增加,增幅分别在0.99~28.19 g kg–1、0.12~3.39 kg m-2和0.39~7.59 kg m–2之间。在横向时间对比中,I时段(20世纪初以前)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密度分别是Ⅱ时段(20世纪初之后)土壤的1.19倍(p>0.05)和1.08倍(p>0.05)。I时段土壤的LFOC、POC、ROC、腐殖质碳含量分别为Ⅱ时段土壤的1.15、1.35、1.44和1.16倍;土壤WSOC的横向差异不大;Ⅰ时段土壤的HA/FA低于Ⅱ时段土壤。(7)土壤有机碳的城—郊梯度变化为:表层有机碳与剖面有机碳在各梯度线上均为城区土壤高于郊区土壤,但老城区、新城区、郊区间的差异在4条梯度线上各异;随着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有机碳贮存减少。土壤腐殖质碳沿城—郊的梯度变化无可循规律,但其在有机碳中所占的比例表现为郊区>老城区>新城区,且随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土壤HA/FA随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无显著变化。土壤胡敏酸E4/E6总体表现为城区土壤低于郊区土壤。城区土壤LFOC、POC、BC的贮存总体上高于郊区土壤,3种组分有机碳均随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城区土壤WSOC贮存低于郊区土壤,表现为随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增多。土壤ROC在城郊区域间无明显差异,沿城—郊梯度线的变化情况也较复杂,在市区北部梯度线上其与距离间呈低度线性负相关;在南部梯度线上受距离因子的影响则很微弱。城区土壤黑碳含量高于郊区土壤,随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土壤黑碳表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随着腹腔镜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在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治疗中该技术的效果及安全性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从临床实践来看,科学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对于疗效的保障同样具有不
本文就针对旧桥的一些需要加固的部位进行分析,并以构件外部粘贴钢板加固技术为例介绍桥梁加固工程施工工艺。
本文基于大地有机学说思想,结合家居环境、家居装饰、家居布局等的家居元素,研究分析该思想文化对家居设计的影响,并继承、发展、弘扬大地有机学说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帮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法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按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单日)和对照组(双日)各100例。观察组在潜伏期行耳穴贴压法分娩
甜菜作为我国的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各种新型技术的发展为甜菜的种植带来了诸多便利。本文结合实际,对甜菜纸筒育苗
定位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把定位问题归结为无约束优化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混合禁忌搜索的二阶段定位算法.定位节点获取参考节点信息后,利用选择算子进
春季属于鱼类疾病高发季节,因此,春季淡水鱼病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春季淡水鱼的综合防治方法以及常见病的治疗措施进行论述,以期为广大淡水鱼养殖户提供参考。
在雕塑艺术创作中,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在艺术表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出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创作风格以及以人为本的审美价值内涵,进而在当代多元繁荣的雕塑艺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