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集是一种中国文人聚会、交友的方式——与志趣投合的同道或吟诗作赋,或游山赏水。自古以来,文人雅集者不胜枚数,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到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再到苏东坡等人的西园雅集,都为人们所熟知。与此同时,雅集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种传统而特殊的题材。从魏晋南北朝的“金谷园之会”到隋唐时期“十八学士图”题材画作的产生,宋元时期的“西园雅集”题材更是成为了后世雅集作品的母本;宋徽宗的《文会图》所描绘的文士宴饮的场景,为南宋《夜宴图》题材的绘画打开了局面。明清时期,画家对于雅集图的创作数量达到了顶峰,不仅有大量传统题材的再现,画家更是大胆创新,加入自己的笔墨语言,创作出了不同主题的雅集作品。论文《明代“雅集”题材绘画研究》以明代的“雅集”题材绘画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当时文化背景下的题材特色、艺术特征和雅集的主体——文士的社会境遇。通过对图本资料的收集、分类和比对,整合明代“雅集”作品中的画面形式、笔墨语言的特征和成因,联系绘画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讨论了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与绘画的关系,发现当时人物画背后真实的社会功能和学术价值。论文得出结论:明代“雅集”题材绘画作品呈现出理想化、怡情性、隐逸性的特征,“雅集”题材的作者虽以士阶层为主,但出现了宫廷画家的文人化、职业画家的文人化、商人追求文人化甚至隐逸化的明显转变,包括文人画家的世俗化、职业化特征也在这一题材中得到了集中的反应。因此,明代“雅集”题材绘画的描绘,涉及社会精神层面的广泛意义,和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视角,展现了其具有代表意义的真实面貌,证实了当时“雅集”从内容、立意、功能上的新变化新特征主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文人生存状态的影响。重读明代“雅集”题材绘画的作品,即是正视美术史中也许会被忽视和浅显化的学术内容,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对待那一时期的特殊审美样式、创作题材及其脉络和人文情感表达的方式,为“雅集”绘画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