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江苏省是我国典型沿海发达地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非农化,全省粮食生产受到了挑战。小麦作为江苏省第二大粮食作物,总产和播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在江苏省粮食生产占有重要地位。江苏省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1997—2016年全国及江苏省小麦生产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研究了江苏省小麦生产的时空格局演变;基于因素分解法,对江苏省小麦产量时空变化的贡献率进行分析;选取气候灾害、农业科技和投入、农业政策、市场等11个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岭回归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小麦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基于比较优势指数,对江苏省小麦生产调控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1997—2016年,根据小麦总产量的变化,江苏省小麦生产分为快速下降期(1997—2003年)、快速恢复生产期(2004—2007年)和稳定增长期(2008—2016年)三个阶段。(2)江苏省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表现出明显的“南减北增”现象,在苏南地区小麦总产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江苏省没有出现小麦总产量的下滑,主要得益于苏北、苏中地区小麦生产的发展;由于江苏省三大区域间小麦单产的差距逐渐缩小,不同区域小麦播种面积的变化成为江苏省小麦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江苏省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局部自相关以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为主,低—高集聚区分布较少,无高—低集聚区。近20年,东海县、沭阳县和涟水县一直是江苏省小麦生产的高—高集聚区,全省小麦产量低—低集聚区面积不断扩大。1997年以来,江苏省小麦生产重心处于江苏省几何中心的西北方向;20年内,全省小麦产量重心总体呈现北移的趋势,移动了22.22km。(3)1997—2003年,江苏省小麦总产量的减少,主要由于播种面积的下降;2004—2007年,江苏省小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由于播种面积的增加;2008—2015年,江苏省小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由于单产的增加。1997—2016年,影响江苏省小麦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按关联度大小排序依次为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机械总动力、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价格、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成本、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比例,农业科技和投入的因素与小麦产量变化的关联度最大,而市场与农业政策因素与小麦产量变化的关联度较小。(4)江苏省小麦生产在全国10个小麦主产省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和规模比较优势,但缺乏效率比较优势;江苏省小麦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北强南弱”的特征;苏南地区小麦生产在江苏省不具效率比较优势;1997年,全省小麦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的高值中心位于徐州市,2007年和2016年,全省小麦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没有明显的高值中心,表明江苏省小麦综合比较优势的“极化效应”在降低。(5)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江苏省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稳定苏北、苏中地区小麦播种面积,优化品种布局;加大小麦生产的科技创新,推动小麦生产适应绿色优质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小麦生产的效益,保护农民种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