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普及大众,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意识开始逐渐觉醒,话语权在网络平台上得到了释放。主体新闻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如与以往事件出现主题相似或主体相关的情况,在舆论环境中容易产生“新闻搭车”现象。近年来此现象层出不穷,对舆论的理性疏导带来影响和挑战。所以研究该现象认知主体,梳理“新闻搭车”现象的发展阶段,归纳“新闻搭车”现象的产生原因,对于政府、媒体和公众合理应对此现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探求网络传播中的“新闻搭车”现象的产生和规律方面,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对“新闻搭车”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界定分析,然后通过选取“复旦投毒案”事件、“老外撞大妈”事件和“庆安枪击案”事件作为研究样本,试图发现“新闻搭车”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政府、媒体及公众角度出发,寻求其应对办法。然后,针对于“新闻搭车”现象产生原因的研究,总结出政府存在“沉寂化效应”,媒体在舆论引导欠缺,受众借机释放潜伏情绪。应对“新闻搭车”现象的适用办法,本文认为,首先政府应提高政府公信力迅速处置网络舆情,让新闻来不及“搭车”,需加强政府合理性舆论监督;从媒体的角度出发,减少媒体议程设置弱化现象,主动打通“两个舆论场”;从公众角度出发,需做到理性参与“新闻搭车”现象,形成独立自主的批判性思维,避免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奴隶”。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及自省能力,发挥网络上监督功能。随着网络媒体传播的优势突出,如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越来越明显,导致政府和传统媒体在新传播环境下的新闻议程设置和舆论风向的把控存在着诸多挑战。政府、媒体和公众应共同促进网络传播有序发展,合理应对“新闻搭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