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栗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丘陵坡面。受板栗栽培农事操作的影响,在降雨时,板栗林坡面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土壤和养分随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水体,引发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针对板栗林的这些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大多都集中于水土流失的防治方面,针对氮磷流失的研究较少。面源污染治理模式是水土流失和氮磷流失控制的综合工程。因此,研究板栗林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治理模式对于农村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吉县杭垓镇板栗林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了解板栗林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治理措施,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综合治理模式。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板栗属于落叶经济作物,多种植于丘陵坡面,在板栗培育中,栗农连年使用除草剂清除地表植被,导致土地裸露、土壤结构破坏,引起水土和氮磷流失,造成面源污染。研究表明,降雨量和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降雨量与径流量和泥砂流失量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相比较而言落叶后郁闭度降低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面源污染防控主要时段应在降雨量较大的4-9月份。2、不同地表植被清除方式对地植被有很大影响,连年使用除草剂与人工割除或禁施除草剂相比,其地表生物量、土壤含水量、有效养分及酶活差异很大。禁施除草剂显著地提高了地表植被的生物量,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水土和氮磷流失。研究表明,禁使除草剂5年以上,地表的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可以减少23%和82%。总氮、氨氮、总磷的流失量可减少56%、69%、73%。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封山育林措施是防治板栗林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3、改变施肥方式有利于坡地经济林面源污染的控制,本课题组发明的“竹筒施肥”可明显降低径流中的氨氮、总氮、总磷浓度和流失量,具有良好的减排效果。研究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竹筒施肥”对氨氮、总氮、总磷流失量的削减率分别为29%、43%和46%。4、工程技术是减少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覆盖、截流沟、拦砂栅、人工湿地等可显著减少径流中泥砂、总氮、氨氮、总磷等含量。其中,“拦砂栅”对泥沙、总氮、氨氮、总磷流失量的削减率可达69%、51%、23%、52%。5、本研究根据试验结果,结合板栗林坡地农耕特征和农民可接受程度,提出“控制源增绿—截流消能—湿地吸纳”的综合防控模式,为进一步治理板栗林地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