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理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最主要的就是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需求。对低段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特点以及行为发生的原因、目的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堂需求,从而更为有效的管理课堂。本研究选取低段小学生常见的16种课堂问题行为,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其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对三种最常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和目的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基于对低段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与功能分析,研究者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整体而言,低段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发生频率低,属于轻度范畴。其中,最常发生的三项行为是:“做课堂无关的小动作”、“上课铃响后,未进入学习状态”、“发呆、眼神游离”。(2)低段小学生在“间接干扰”层面发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要高于“直接干扰”层面。就“间接干扰”层面,“做课堂无关的小动作”行为发生频率最高,而“老师让其同桌/小组相互讨论时不参与其中”行为的发生频率最低;就“直接干扰”层面,“与同学窃窃私语”行为的发生频率最高,而“老师让其回答问题/展示时拒绝”行为的发生频率最低。(3)低段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发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高于女生。在“直接干扰”层面,男生的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女生。(4)低段小学生的语文课堂问题行为发生频率随年级逐渐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而在“直接干扰”层面上,一、三年级间学生的语文课堂问题行为有显著性差异,三年级学生问题行为发生频率要高于一年级学生。(5)低段小学生最常发生的三种课堂问题行为的前三种原因是:学习兴趣不高(30.77%)、生理条件(23.07%)和任务无趣(15.38%)。访谈该类问题行为的原因时,教师提及的个人因素(73.08%)多于环境因素(26.92%)。个人因素中,教师都认为“学习兴趣不高”,是学生发生此类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而在外部环境因素中,其认为学习任务是引起学生发生此类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原因。(6)班级中最常发生的三种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其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三种:逃避学习任务(63.16%)、获得感官刺激(31.58%)、得到关注(5.26%)。学生以“逃避的项目”为行为动机的目的(63.16%)多于以“得到的好处”为行为动机的目的(36.84%)。逃避项目中,教师都认为“逃避学习任务”,是学生发生此类课堂问题行为的目的。(7)面对低段小学生最常发生的三种课堂问题行为,教师采用的前三种干预方法是:提醒(26.15%)、老师批评(20%)、表扬(18.46%)。应对性干预方法(64.62%)多于预防性干预方法(35.38%)。教师采用的共同干预方法有6种:提醒、老师批评、表扬、调整座位、告诉家长、下课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