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比较2014-2018年与2003-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收治宫颈微小浸润癌(MI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淋巴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锥切阳性切缘与手术标本残余病灶的相关性,探讨切缘阳性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宫颈微小浸润癌的策略及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2014-2018年所收治的宫颈微小浸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总结,并与2003-2013年数据进行对比,对锥切发现淋巴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锥切切缘病变及切缘类型与手术标本病灶残余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选取重复锥切治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亚组总结特点与经验。研究结果2014-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了 491例宫颈微小浸润癌患者,IA1期431例(87.8%),IA2 期 60 例(12.2%),中位诊断年龄 42(37-48)岁。1、因体检发现宫颈病变而就诊的患者占52.9%,比2003-2013年的49.7%显著性升高。2、LVSI 阳性率在 IA1 期 MIC 和 IA2 期 MIC 中分别为 7.3%(30/413)、16.4%(9/5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7%(3/431)、1.7%(1/60)。IA1期与IA2期比较,没有明显差异。LVSI对淋巴结阳性的预测能力约为6.7%。与2003-2013年的7.1%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3、锥切切缘总阳性率51.9%,比2003-2013年的38.2%显著升高。但IA1期患者切缘病灶类型病变类型以癌前病变为主,浸润癌比例为12.9%,显著低于2003-2013年的17.8%。IA2期患者切缘情况在不同时期中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末次锥切后90天内完成手术的患者进行锥切切缘病变类型、阳性切缘类型与手术标本残余病灶的对比分析,发现锥切切缘病变微浸润癌或浸润癌累及内口、外口、内外口与残余浸润癌密切相关。4、23例患者在90天内进行重复锥切治疗,均为IA1期MIC。16例再次锥切后随访观察,而另外7例则后续行单纯子宫切除。5、选择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37例,31例为IA1期MIC,6例为IA2期MIC。在随访21.8(15.941.7)月的时间内,15例有生育计划的IA1期MIC患者中,3例已顺利生产。6、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长27.2个月的时间内,共2例复发,DFS分别为9.9月和10.4月,复发率0.4%。研究结论1、锥切切缘阳性率升高,以癌前病变为主,浸润癌累及切缘的发生率并没有升高。2、锥切切缘情况则能较好地反应手术标本中是否存在残余病灶,以及是否残留浸润癌。3、FIGO 2018对MIC患者的诊断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