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凤尾蕨有性世代及其生殖模式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尾蕨科(Pteridaceae)为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的大科,其生殖模式较为特殊,在性器的发生和系统归属上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学者们对凤尾蕨科植物的生殖、遗传、细胞、生理生化、分子及分类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但就现有数据而言,仍不能对凤尾蕨科的生殖模式及系统归属问题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因此,本文选取凤尾蕨科的典型植物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和狭眼凤尾蕨(Pteris biaurita Linn.)为研究材料,采用改良的Knop’s固体平板培养基、土壤及水培法对两种凤尾蕨的孢子进行配子体培养和育苗观察。依据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特征,定期选取典型且具有稳定特征的材料制成临时水装片,使用Nikon显微镜对活体材料配子体及精子形态进行观察、记录并照相。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两种凤尾蕨的性器、胚胎进行连续切片观察,Noland精子染色法对两种凤尾蕨的配子进行观察照相。结果如下:傅氏凤尾蕨与狭眼凤尾蕨的孢子均为棕褐色,三裂缝,表面有疣状纹饰,极面观三角形,赤道面观椭圆形,有明显的赤道环,孢子萌发时孢子壁宿存,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类型为水蕨型(Ceratopteris-type),原叶体边缘裸露,无毛状体产生。傅氏凤尾蕨在配子体阶段出现疑似器官的“轴刺结构”,长约1.5-10mm,宽0.2-1mm,顶端尖,中间透明,下部为管状。狭眼凤尾蕨在幼孢子体阶段出现类似结构,长10-15mm,刺状顶端与基部相接处有节。两种凤尾蕨的精子器发育基本相同,精子器由两个环细胞和一个盖细胞组成;颈卵器的发育过程也基本相同,但部分颈卵器出现腹沟细胞不溶解或颈卵器发育不完整而败育的现象。两种凤尾蕨的精子都由顶体,鞭毛,生毛带,细胞质及精核组成,顶体呈“S”型,螺旋2-4圈。傅氏凤尾蕨与狭眼凤尾蕨的早期胚胎发育相同,合子的前三次分裂为XYZ型。两种凤尾蕨的第一根与第一叶的发育方式也基本相同,即在16细胞胚胎形成后,在胚胎的外上区域和内下区域分别出现第一叶原始细胞和第一根原始细胞,第一叶及第一根原始细胞迅速分裂发育成第一叶原基及第一根原基,第一叶原基的速度快于第一根原基,首先突破帽状体形成第一幼叶,第一根原基发育成第一根,第一幼叶继续发育逐渐向配子体生长点方向弯曲,同时在第一幼叶下方产生第二叶原基。对两种凤尾蕨的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进行比较观察,根、叶及叶柄的形态结构无较大差别。维管柱的类型为原生中柱类型,木质部的发育方式为外始式,管胞主要由螺纹管胞构成。叶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上表皮无气孔器或偶有极少量的气孔器,气孔器主要分布于下表皮上。气孔均无副卫细胞,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本文通过观察比较两种凤尾蕨生活史中配子体发育、胚胎发育、幼孢子体发育等生殖发育的特征,详细总结了胚胎发育早期的分裂方式,讨论了根、叶的起源顺序,并进一步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了营养器官的发育机制,不仅为凤尾蕨科提供稳定、客观、连续的胚胎学资料,也为凤尾蕨科植物的系统讨论提供全面的证据。本文附显微照片45版,共367幅;文献141篇。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MetS患者运动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严格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在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护理数据库)、C
钢琴演奏是一项复杂的表演活动,它不仅包括平时练习的技能展示,还包括演奏者的心理因素,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对钢琴演奏具有重要影响。一些演奏者上台演奏与平时练习的效果之间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工作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最主要的工具。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而专家型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练习,具备了优秀教学语言的能力,可以给新手教师的教学语言发展提供必要借鉴。本文以两位小学数学专家型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她们的教学语言,归纳和整理出教学语言特征。这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提高,缩短新手教师成长周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研究的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农垦系统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其住院二部是西北地区建国以来第一个获“鲁班奖”的医院工程。郑勇作为该院的院长。一方面要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