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词前置作为英语的一种无标记结构,通常被母语者较早习得和较多使用。它是一种地道的英语表达,是英语正式风格写作的一种体现(Jach,2017)。因此,它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介词前置与介词悬空交替使用条件的掌握不够,并且常犯空介词的错误,介词前置对他们来说较难掌握,所以关于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介词前置习得的研究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目前二语习得研究热点已经从基于规则的习得观转向基于使用的习得观。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强调频率对构式习得的影响,主张语言掌握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一个将语言实例逐渐抽象成构式的自下而上的过程。但是,现有研究较少从基于使用角度考虑介词前置的习得以及构式泛化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旨在探讨通过操纵构式的不同表达的输入频率,中国英语学习者是否可以习得介词前置;如果可以,该习得效果能否保持一定时间,以及在此过程中是否会产生对介词前置的泛化。本研究共有两个大一非英语专业班级参与实验,每班约3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他们按要求完成由一个语法可接受性判断任务和一个汉译英任务组成的前测,后测和一周后的延时后测。另外,在前后测之间,他们完成了一项作为对输入频率进行操纵的阅读理解任务。本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被试在三次测试中每个任务上的平均分来回答研究问题。结果表明,通过对介词前置的较高频率输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介词前置的正确使用接受程度显著提高,但是他们在翻译任务中对该构式的正确使用并没有显著增多。此外,一周后学习者仍能保持对介词前置的正确使用的高接受度,然而对介词前置的正确产出却依旧没有显著增多。另外,在这种学习条件下,他们在语法可接受性判断中会产生对介词前置的泛化,但是在翻译任务中却不会。两种任务结果之间的差异表明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效果可能因任务不同而不同。本研究证实了输入频率在学习者英语习得中的作用,并为教学以及未来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或侧重于介词前置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