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BP6敲除小鼠胚胎致死原因的探讨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n1986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成视网膜瘤结合蛋白6(retinoblastom binding protein6,RBBP6),是可以同时与体内两种重要抑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p53(tumor protein p53, 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etinoblastoma gene,Rb)结合的蛋白之一。RBBP6由多个重要的结构域组成,如锌指环区,丝氨酸/精氨酸富含区(serine/arginine-rich domain,SR)区,p53结合区,Rb结合区等,提示RBBP6的功能复杂多样。至从1995年YoshihisaSakai以Rb为探针筛选相互作用蛋白得到此基因后,不同形式的同源体依次被发现,不同实验室通过不同角度对其功能进行研究。RBBP6在终末分化及增殖能力丧失的细胞系中,G1期的表达比在G2/M期的表达下降了70%-80%。另外发现RBBP6的表达量与细胞内定位受到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的调控,在G0期几乎检测不到其表达,而在M期其表达水平可上调10倍;分化后的RBBP6细胞内水平可降至分化前的30%,终末分化时,则降至5%。在分裂间期,RBBP6定位于核仁和核内斑点(nuclear speckle),分裂期则定位于染色体外周。在细胞凋亡方面,RBBP6在MCF-7细胞中参与喜树碱诱导的死亡途径,其中发挥作用的氨基酸区域也是与p53结合的区域。由于其具有丝氨酸/精氨酸富含区(serine/arginine-richdomain,SR)结构域,RBBP6可以调节前体mRNA剪接,非有丝分裂细胞中其参与RNA代谢,有丝分裂细胞中为RNA剪接提供空间。在食管癌与肺癌患者的组织中,RBBP6在癌组织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作用。本实验室建立RBBP6-/-小鼠模型,该小鼠在胚胎期6.5-7.5d死亡,针对RBBP6-/-小鼠胚胎致死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第一部分RBBP6敲低后,分析细胞中DNA损伤标志因子γH2AX的表达情况目的验证本实验室的HeLa细胞在化学药物刺激下发生DNA损伤反应,在该细胞系中研究敲低RBBP6后检测DNA损伤标志因子γH2AX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诱发DNA损伤的化学药物顺铂刺激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NA损伤标志物γH2AX的表达,验证该细胞在DNA损伤后发生双链断裂反应。合成RBBP6的siRNA,转染该细胞系,再分别通过实时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NA损伤标志物γH2AX的表达,验证RBBP6与γH2AX的相关性。结果本室的HeLa细胞被诱发DNA损伤的化学药物顺铂刺激后,DNA损伤的标志因子γH2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在该细胞系中利用RBBP6的siRNA敲低RBBP6后,DNA损伤的标志因子γH2AX伴随着RBBP6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而上调。结论本室的HeLa细胞在DNA损伤后发生双链断裂,从细胞水平上证明RBBP6与γH2AX具有相关性,RBBP6可能通过调控γH2AX参与DNA损伤应答过程。第二部分分析RBBP6基因敲除小鼠中DNA损伤标志因子γH2AX的表达情况目的分离本室的7日龄RBBP6-/-小鼠胚胎组织,在不同的解剖层面利用免疫组化分析DNA损伤标志因子γH2AX的表达情况。方法在显微镜下分离7日龄小鼠胚胎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区分RBBP6敲除型与野生型小鼠胚胎组织,检测两者γH2AX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验证RBBP6-/-小鼠胚胎组织中γH2AX表达上调。结果免疫组化分析RBBP6敲除型小鼠的胚胎组织中DNA损伤标志因子γH2AX的表达水平较RBBP6野生型小鼠的胚胎组织增高。结论在动物水平解释了RBBP6-/-小鼠胚胎致死的可能原因,说明了RBBP6基因敲除后γH2AX的上升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是RBBP6-/-小鼠胚胎致死的原因之一,为RBBP6基因可能通过γH2AX参与DNA损伤提供了线索。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对2014年荣成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标本进行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临床住院患者常规送检标本10122例,包括痰、血、尿、分泌物、咽拭子、脓液、胸腹水、胆汁、脑脊液及引流液等。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细菌常规培养,应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