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事关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地关系到每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与养老权益保障。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身应实现收支平衡。然而,由于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现收现付制向“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向结合的模式转变,遗留下巨额隐性转轨成本,加之我国老龄化已经进入加速上升阶段,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人数显著增加,进一步家中基本养老基金的支出负担。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否能够维持收支平衡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同时使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量化的研究方法,选取了2012年~2020年12个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省份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面板数据,研究我国未来几年在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变化情况。首先,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自成立以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并运用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基金在各年度的累计结余等指标分析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现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经面临入不敷出的风险,根本原因在于转轨成本尚未解决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尽管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远低于支出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当年的累计结余不断降低。其次,本文通过我国12个省(市区)2012~2020年面板数据模型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缺口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当年收支比率作为衡量收支缺口的指标,并通过更换被解释量、调整样本区间、做滞后性分析等方式做出稳健性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与老龄化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存在稳健的显著相关关系,与老龄化率为负向关系,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正向关系。不论是用其他指标衡量老龄化率还是剔除受到疫情影响的特殊年份——2020年,老龄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缺口都有显著相关关系,属于稳健性因素。老龄化率的提高通过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两个维度加剧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一方面,老龄化率的提升导致社会人口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加上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走低,预计将于2025年之前进入总人口下降周期,直接导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参保人数量减少,基金收入减少。其次,老龄人口增加会使每年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离退休人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更为迫切,从而同时影响基金收支加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养老保险金上调幅度,因此其对基金收入的正向影响效果更明显,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之间呈现正向关系。最后本文的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23年开始收不抵支,需要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补充支付养老金,幸而目前累计结余伤较为充足,至少能够维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至2035年。最后,本文针对老龄化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的负向关系,提出应当逐步、弹性地延迟退休年龄、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从而提高参保率、扩大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范围以提升投资收益率的建议措施。第一,逐步延长退休时间,缴纳基数和缴纳时间也会随之延长,使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加;从支出方面看,每年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将随领取人数的降低而减少,从而从收支两方面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起到双重的缓解效果。第二,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常年维持在5%以上的高位水平,但是熟练的高级技工等职业人才一直供不应求。因此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就业市场供需匹配度降低失业率,扩大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的覆盖度与参保率,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第三,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境内上市股票等产品,投资范围有限,可以适当增加稳健收益且风险可控的资产品种,比如非标准化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