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契约说——试论艺术权威在艺术品认定和评价中的作用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体系,艺术的含义是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艺术规则。一个事物,如果大多数人都能从中得到某种相同或不同的精神享受,并且愿意把它叫做艺术,那它就成了艺术。也就是说,艺术是大多数人的一种认定,是大多数人的一种精神契约,而且往往是不成文的、无形的默契。艺术是相对多数人的契约,相对的大多数人认可它是艺术就是艺术,得到越多的人认可的艺术就是越好的艺术,得到所有人认可的艺术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实际不存在,最多只能说在某一小范围小圈子里得到全体的认可。然而,怎样才知道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什么呢?这就需要集中,集中必然产生权威,真正的权威本来就是大众契约的结果,是代表大众的观点意志行事的。这样一来,艺术就转化成权威的认定。艺术权威一经形成,往往在艺术品认定和评价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即使权威这时并不代表大多数。这是因为艺术权威能反过来影响、引导大众,一方面,艺术具有形而上学性,具有模糊性、多义性,艺术真理是一种主观真理,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另一方面,权威的存在是必然的,对权威的服从也往往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服从权威的习性,从而使大家在没有绝对权威的艺术领域也是如此,而且,人们在欣赏艺术时想象的参与、错觉的发生等都为他们相信艺术权威提供了心理基础。 权威,指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机构,它包括权力和威信两个方面。权威具有层次性,是相对而言的。艺术权威是指在艺术领域中的权威。 属于价值论领域的艺术,模糊多义,需要大家约定,而大家的约定又需要代表来完成,需要代表来体现,这就为艺术权威产生关键作用提供了可能。 信仰,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大多数人信仰的对象自然就成了权威。 真正的艺术,应是能使许多人通过想象而可以把它看成艺术的那种艺术,尤其是伟大的优秀的艺术,更应是能得到最大多数人公认的艺术。只有在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累计获得最大多数的欣赏大众的认可的作品,才称得上真正优秀的经典,在此,我们尤其不能忽略历时性,也就是时间的检验,时间的检验也就是历史中大众的检验。 很多情况下,“权威”并不代表大众,只代表少数的个别,而又强迫大众去认可他、服从他,这样就出现了霸权现象。艺术霸权是指某一领域的权威借用其已有的权力在其领域之外强行推行其少数个别人的艺术标准、艺术观念的现象。如果艺术霸权者的艺术标准、艺术观念强制推行久了,人们大众慢慢习惯了,从而对其认可了,那么,艺术霸权者就成了权威。
其他文献
本文以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军事理论家孙子及其兵学著作《孙子兵法》为研究对象,结合伦理学专业学习的体会进行思考,集中讨论了孙子在其军事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至善”
现实的境遇与社会变化、多元的道德价值取向与精神诉求,给人们的道德选择带来了困难:伴随着财经领域内一系列道德问题的产生,财经伦理也越来越受关注。有必要把财经伦理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加以研究、探讨。 本文首先按照历史和逻辑的思路对财经伦理的发展脉络作一简单梳理,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财经伦理思想和财经道德规范,以展现各个阶段财经伦理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现状部分,文章以财经领域内问题尤为突出的信用问题为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们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更要关注科学技术能否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尽如人意(仅30%左右),比重远
在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语境里,知识人作为一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中西学界对此的讨论与研究宽泛且深入,同时也争端歧出,其中,关于知识人的概念界定和价值定位就成为争论的热点。陈思和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当它不滥用经济秩序所赋予的自由,只有当伦理本身参与到企业组织的决策中,企业才有机会确保它的生命力。本文从企业道德自由空间入手,分析它的存在是企业反
本文主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演进历程为理论线索,揭示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哲学上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文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入手,探寻马克思唯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