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育原点的追问,可以使教育回到本真状态。以“儿童为本”为“教育”之本意,先哲们的历史足迹也已清晰昭示:儿童是教育的原点。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却依然存在着拔苗助长、催熟式的“儿童缺位”的教育现实。稚嫩的生命难以承受病恙教育之痛,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探知儿童生命成长的秘密依然是教育之亟需。生物学的发展不断揭开生命的奥秘,为生命探求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哲学为认知生命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方法,生命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从不同角度和层次阐释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规律,建构了一种有机的、整体的、动态的、变化的、生成的和谐生命观。中医学以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气、阴阳、五行理论在人体生命层面作了具体的推演,进一步揭示了儿童生命生成的历史性、整体性与独特性。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循自然、治未病的养生原则也正是教育所应追寻的境界,滋养生命、保持健康和谐的生命态为中医之宗旨,更为教育之鹄的。敬畏生命、关注生命,遵循生命生成规律,才可能实现教育滋养儿童生命的根本使命。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生命为了自身的延续与生长而与周遭环境的持续互动与适应。在互动与适应中,生命进行着能量与信息的新陈代谢,表现为经验的生成与更新。儿童的经验是基于原有经验,在与他人、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生成的。儿童的已有经验是经验生成基础,互动性环境是经验生成资源,互动性他人是经验生成助力。儿童经验的生成之道便是教育的自然之道,教育应顺其自然而为之。儿童的生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独特的、新奇的创生过程。儿童生命生成的鲜活性、创生性决定了儿童教育的鲜活性、生成性。在活动过程中随机生发教育目标,在自然的、生成性的环境之中,与老师、同伴共同进行问题探究性活动,不断经历激动人心的认知探险,与教师、同伴、家长共同收获惊喜,并在互动分享中共同成长。过程生发性目标、自然生成性环境、问题探究性活动、互动分享性评价无不体现了教育活动的自然性、动态性、联系性、发展性——儿童的教育是生成的——它是一种过程——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昭显了儿童经验的生成特性,也是儿童生命生成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