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脱离并向周围组织侵袭;穿入血管或淋巴管,在循环系统中存活、转运;穿出管腔;在靶组织中克隆生长,形成转移瘤。肿瘤细胞能够释放一些活性物质,能够促进血管及淋巴管发生。因此,肿瘤细胞易发生血液或淋巴转移。EGFR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在大约1/3的人体肿瘤中过度表达, EGFR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转移、预后相关。细胞表面的EGFR被激活后,发生受体自身磷酸化和酪氨酸激酶的活化,进而导致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促使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的发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促淋巴管生成因子,目前的研究表明:VEGF-C及其特异受体VEGFR-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在通过诱导肿瘤淋巴管的生成进而促进区域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实验主要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EGFR以及VEGF-C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VEGF-C和EGFR与NSCLC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为NSCLC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自2000年到2003年138例NSCLC手术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138例NSCLC癌患者中EGFR和VEGF-C的表达水平,进而评价其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T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进行预后分析。检测原发灶EGFR和VEGF-C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的EGFR、VEGF-C的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Chi-square);用X2检验中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析其相关程度;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统计分析,Log-rank检验。所有检验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EGFR、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13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理组织切片中,62例(44.9%)EGFR表达阳性,71例(51.4%)VEGF-C表达阳性。2. EGFR、VEGF-C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EGFR的阳性表达在吸烟者、鳞癌和TNM分期患者有差异(p值分别为0.039、0.025、0.001)。VEGF-C的阳性表达与其中在性别、吸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组中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39、0.026、0.000)。3. EGFR和VEGF-C在NSCLC患者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138例NSCLC患者中,EGFR阳性62(44.9%),VEGF-C阳性为71例(51.4%),进一步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之间无相关性(p=0.519﹥0.05)。4. EGFR和VEGF-C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对138例NSSLC患者随访,并进行预后分析。随访时间为:自手术治疗之日至末次随访日或患者死亡时间,以天(d)为单位计算。138患者生存期为60-2719d,平均1054d,生存中位时间为794.5d。将EGFR、VEGF-C对预后的影响应用Kaplan-Meier统计方法,Log-Rank检验,绘制生存时间曲线。结果显示EGFR的表达与病人生存期未发现相关性(Log-rank=0.413 p=0.512)。VEGF-C阳性组术后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组(Log-rank=20.675 p﹤0.001)。结论:1. NSCLC患者中EGFR和VEGF-C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2.其中VEGF-C可作为评估NSCLC进展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与NSCLC患者预后呈明显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