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和硅是生物赖以生存的营养盐,它们的分布和含量直接影响着海区初级生产力及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河口是连接陆地河流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因而对于河口和近岸磷和硅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水循环和物质输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于2006年12月、2007年8月、2008年7~8月、2009年3~4月和2009年7~8月对我国海南东部主要河流/河口(文昌/文教河、万泉河)、潟湖水体(小海、老爷海)以及近岸海区中的悬浮颗粒态磷和硅以及相关参数进行了观测,旨在了解海南东部近海地区不同水体中颗粒态磷和硅的含量,认识海南东部近岸磷和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文昌河、文教河中各形态磷和硅的浓度有较大差异,季节变化大。河口区PIP、POP、BSi和LSi的浓度范围为0.01~2.06μmol·L-1、0.03~2.52μmol·L-1、0.08~38.6μmol·L-1和0.24~324μmol·L-1,冬、夏季含量差别不大,均高于春季。在中低盐度水域,冬、夏季颗粒态磷的含量随盐度变化比较复杂,受红树林生态系统以及周边养殖活动的影响。SPM含量为0.75~19.7mg/L, BSi/POC比值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为0.05。冬夏季悬浮颗粒态磷对水体中总磷的贡献为63%,是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春季以溶解态磷为主。冬、春、夏三个季节溶解态硅酸盐是水体中总硅的主要存在形式。悬浮颗粒态磷和硅与SPM呈现显著相关,说明悬浮颗粒物质是主要影响因素。台风期间由于径流量增大,导致台风后悬浮颗粒物含量增加了3倍,使得水体中颗粒态磷和硅的浓度明显升高。对高隆湾连续站的观测表明磷和硅的含量低于文昌/文教河口,并且浓度受潮汐影响很大。2、万泉河口PIP、POP、BSi和LSi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6~1.74μmol·L-1、0.06~1.83μmol·L-1、0.31~20.6μmol·L-1和3.30~645μmol·L-1,且均表现为春季最高,夏季PIP、POP和LSi的含量高于冬季,而BSi则是冬季高于夏季。与世界其他河口、海湾相比,除LSi处于较高水平外,其余均处于较低水平。水体中的磷和硅以溶解态为主,分别占总磷和总硅的61%和68%。相关性分析显示,颗粒态磷和硅与悬浮颗粒物质均成正相关关系,与盐度成负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在万泉河口的分布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叶绿素含量与BSi的含量显著相关、与POP含量相关,表明BSi和POP的分布受浮游植物生长等因素的影响。3、春、夏季对小海、老爷海潟湖的调查结果表明:小海潟湖由于口门变窄、淤积变浅等导致其与外海水交换能力差,水体淡化。除BSi外,夏季各形态磷和硅的含量均高于春季,春、夏季小海水体中颗粒态磷对总磷的贡献分别为71%、72%,是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夏季水体中总硅以溶解态硅为主,春季溶解态和颗粒态硅含量相当。老爷海潟湖是一个狭长的封闭水域,无河流输入,由于水产养殖等的影响,使得水体中各形态磷和硅的含量都较高,与盐度不存在线性关系,呈非保守型变化,春季水体中颗粒态磷和溶解态磷对总磷的贡献各约占50%,夏季水体中溶解态磷和硅是主要存在形式,春季水体中总硅以颗粒态硅为主。4、由于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海南东部近岸海域浅水区各形态磷和硅以及SPM的含量均高于深水区,颗粒态磷和硅的水平分布均呈现从近岸到远海逐渐降低的趋势,与SPM的水平分布一致。溶解态磷和硅是近岸海域水体中总磷和总硅的主要存在形式。5、根据营养盐收支模型对海南东部主要河口、潟湖颗粒态磷和硅的收支估算可知,春季文昌/文教河口、小海潟湖是PIP、POP、BSi和LSi的汇;夏季文昌/文教河口是PIP的汇、POP和颗粒态硅的源;夏季小海是POP的源、PIP和颗粒态硅的汇;春、夏季万泉河口和老爷海潟湖是颗粒态磷和硅的源,万泉河的物质输送对近岸水体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