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训练是一个主动改造人体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过程。在运动实践中,主要是采用施加运动负荷等方法,有意识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使之发生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形成低水平平衡→破坏→较高水平平衡→破坏→高水平平衡。在平衡破坏和重建中,机体的运动器官系统及相关器官系统的结构水平和组成成分也会发生适应性变化,这种机体各器官系统结构水平、组成成份及能量代谢水平的变化是进行运动机能评定的基础。 速度耐力是指机体长时间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就是把最快速度保持到终点的能力。如何通过对运动负荷的科学调控来有效地发展速度耐力一直是运动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800米是典型的速度耐力项目,因此以800米跑作为速度耐力的研究项目是恰当的。就800米项目而言,速度耐力是构成该项目核心竞技能力的主要素质,无氧代谢是其主要供能方式。因此在训练中应有效的提高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主要是乳酸代谢供能。但在训练时尤其是训练水平不高的运动员,如何把握好运动负荷就成了问题。训练时运动负荷不足,对机体施加的刺激不够,不能打破有机体的内环境平衡,建立一个更高的新的平衡状态,使机体竞技能力得到提高。训练时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超过一定的生理范围,不遵循训练规律,破坏训练原则,就会造成有机体的过度疲劳,阻碍运动训练的正常进行。因此有效的训练方法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要想提高速度耐力项目的专项运动成绩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以运动训练专业非专项及业余训练中水平一般且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800米跑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国内高水平教练员、优秀体育教师多年训练实践的成功经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积累,以影响800米跑专项成绩提高的最主要的专项素质速度耐力及负荷体征为主要变量,运用不同负荷特征的训练方法,对训练前后的运动成绩和生理指标的纵向对比和采用不同训练方法后运动成绩提高幅度的横向对比,以探明不同负荷特征的训练方法对速度耐力的训练效果。 研究的基本手段是对照试验,实验组运用大强度小量的训练法,对照组采用大量小强度的训练法,收集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对实验后获得的基本结果描述如下: 1.八周不同负荷特征训练后,运动员的肌肉和瘦体重含量增加,脂肪百分比减少,形态学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身体成分构成更符合运动要求。 2.在实验开始前所测两组受试者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经过八周训练后,两组受试者血红蛋白含量都呈增长趋势,对两组受试者试验后的血红蛋白含量的比较虽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是对各组实验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的比较,发现实验组实验后血红蛋白含量比实验前有明显的增加,而对照组则无明显的变化。 3.训练前后的血乳酸浓度差能反映机体无氧代谢水平,在实验前后,两组受试者在完成800米全力跑后的5、7、9、45分钟四个时间段内测得的血乳酸峰值与安静时的血乳酸浓度差都有十分显著的提高,说明无氧代谢能力得到增强;然而实验组实验后的血乳酸浓度差值为16.76±0.84,对照组试验后的血乳酸浓度差值为16.13±0.99,两者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客观上能够看出,实验组要比对照组的血乳酸浓度差在实验前后增加稍多一些。 4.运动后血乳酸恢复的速率反映机体有氧代谢能力,两组受试者在完成800米全力跑后休息45分钟的血乳酸浓度较实验前都有十分明显的降低,说明两种训练方法对机体清楚乳酸的速度加快了,反应了机体有氧能力的提高。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从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比对照组在实验后休息45分钟的乳酸浓度略低。 5.在实验开始前、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了800米全力跑后即刻、6小时、次日清晨的血清肌酸激酶测试,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血清肌酸激酶的个体差异很大,但总的变化范围和趋势稳定;两组受试者不管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测试结束后即刻CK都有明显的上升,在6小时后达到了峰值,但上升的幅度没有实验前大,而且测试后24小时的恢复速率明显的提高;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6.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两组的T/C值都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实验组,这也与实验组的训练安排相适合,大强度的特点在T/C值上得到了体现;实验结束后,两组的T/C值都恢复到了安静值,甚至比安静值要高一些,但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两组间虽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实验组的T/C值要略高于对照组。 7.两组受试者每周的平均心率都随各阶段的训练安排而上下波动,在整个训练周期内运动员的晨脉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在整个训练周期结束后达最低值。对照组运动员的晨脉变化与实验组运动员的晨脉变化规律跟训练负荷安排基本一致,但是实验组受试者的起伏变化大一些。 8.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800米跑成绩平均值分别为132.88±3.40秒、133.22±4.05秒,试验后,两组受试者的成绩平均值分别为125.10±2.22秒、127.70±2.17秒;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组受试者在实验前后的平均成绩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受试者实验后的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这两组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的800米跑运动成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短期内实验组训练方法比对照组训练方法在提高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的速度耐力素质方面效果要好。 综上所述:经过为期8周的不同负荷特征的训练,从统计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数据以及运动成绩可以得出,两组受试者的无氧耐力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机体的耐酸、消除乳酸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说明这两种训练对发展速度耐力二元负荷素质是有效的;通过对两组受试者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以大强度小量试验组的训练方法比大量小强度的对照组训练方法在短时间内发展速度耐力更有效,也验证了实验的假设。另外,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敏感,也反应出了各阶段每组的负荷特征,以及对应的机理变化和特点,符合专项速度耐力素质训练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