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波氏杆菌病是由禽波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禽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对禽波氏杆菌某些生物学特性已有比较详细的研究,但是在其血清分型方面仍少有研究,各血清型之间有无交叉感染以及各型之间的致病性差异也并不清楚,使得防治的针对性存在偏差。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该病在国内外的普遍发生及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该菌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所以在家禽传代过程中,该病不断得以放大,给家禽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建立一种系统的血清分型方法并能对地方分离株进行快速、准确的分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即根据实验室已有菌株分别制备相应的抗血清,然后对抗血清进行交叉吸收试验,获得两种单因子血清,并利用这两种单因子血清对实验室地方分离株进行鉴定,证明他们分属于血清I型和血清II型。第一部分禽波氏杆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2009年,山东省某大型鸡场出现鸡胚死亡、孵化率降低和雏鸡急性死亡的病状。病鸡主要表现以眼睑肿胀,眼结膜内和鼻窦内有许多灰白色干酪样物或灰白色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和鼻窦粘膜充血、溃疡等为主要特征的眼炎和鼻窦炎。经流行病学调查,禽波氏杆菌病的发病率约为30%,死亡率在5%~30%,患病鸡群的鸡多数生长迟缓,饲料报酬低,给养鸡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发病鸡场送检的不同日龄和不同鸡舍的鸡胚中共分离到2株疑似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学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血清学特性的结果,初步表明该细菌为能运动、无芽胞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即禽波氏杆菌。随后参考GenBank中收录的禽波氏杆菌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其中设计EcoRⅠ、PstⅠ酶切位点,通过测序比对扩增的23S rRNA基因序列的差异,最后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分析比对,证明该菌株与NCBI中收录的B.avium167904距离最近,同源性达92.4%。第二部分禽波氏杆菌单因子血清的制备及血清型初步鉴定本试验利用波氏杆菌的14个菌株分别制备相应的全菌免疫原,然后免疫1Kg左右的健康家兔,最后采血制备抗血清。分别对14个抗血清进行效价测定均集中在1:4800~1:3200。用已制备好的相应抗原与抗血清进行交叉吸收试验,得到I型和II型两种单因子血清,两种单因子血清的效价分别为1:800和1:1024。不同血清型的单因子血清不与其他血清型菌株发生凝集。利用试验获得的两种单因子血清对实验室已获得的禽波氏杆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型的鉴定,证明分离到的P1~P10、P15、LL、XT菌株血清型均为血清I型,P11~P14的血清型则属于II型,这也说明了该两种单因子血清可应用于禽波氏杆菌的血清学鉴定,本研究为进一步对其进行系统的血清分型,研究各血清型之间致病性的差异,了解国内外禽波氏杆菌的主要流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更好地了解禽波氏杆菌病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机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