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称理论一直是逻辑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当代分析哲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和见解,历史因果理论由此应运而生。历史因果理论主要以克里普克为代表。他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只有指称。面对专名没有涵义如何命名的问题上,克里普克提出了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他认为在命名之初要举行一个仪式,在这一仪式中对象的名称按实指或摹状词的方式来确定。这里所涉及的摹状词并不与对象的名称同义,它只是被人们用来规定指称对象而已。对象的名称被确定之后,就按照历史因果链条在社会中一环一环地传播开来。克里普克这一新奇的名称理论一经提出,其哲学意义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哲学史的层面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视角分析历史因果理论的发展脉络。希望通过对克里普克历史因果理论的阐述和反思前人的观点,对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作出客观的理解及评析。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历史因果理论产生的背景,旨在揭历史因果理论与传统名称理论的内在联系。弗雷格和罗素在穆勒名称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摹状词理论,确立了“涵义决定指称”的语义学原则。其后的维特根斯坦和塞尔认为,名称的意义不由单个摹状词来确定,而是由一组或一簇摹状词来确定,所以在修正摹状词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摹状词簇理论。但是摹状词簇理论也是在摹状词理论范围内的修补,也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新的难题。第二部分探讨历史因果理论的主要内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文章指出可能世界是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的基础。克里普克所理解的可能世界既不是和现实世界一样真实存在的世界,也不是只在逻辑空间中抽象存在的世界,它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可能状态”或“非真实的情形”。其次,在可能世界的基础上克里普克提出了“严格指示词”理论。以严格指示词为基础,他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克里普克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它直接指称一个对象,但不把任何属性归于指称对象。专名所指称的对象具有唯一确定性。摹状词与专名的情况不同,它通过描述对象的特征来指称对象。当对象的属性发生变化时,摹状词的指称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克里普克说专名“是严格指示词”,摹状词是“非严格指示词”。再次,以可能世界和严格指示词理论为基础,克里普克对传统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名称的历史因果理论。第三部分主要对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进行了评析。历史因果理论把可能世界以及社会历史因素融入到名称理论的研究中来,对语言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命名过程中只注重名称的本质属性而忽视了偶然属性的作用,没有注意到名称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中断、转移和消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