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及诱发方式对超声评价大隐静脉反流影响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解放军医学院 解放军总医院 军医进修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ib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不同体位条件及不同诱发方式对超声评价大隐静脉不同节段反流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反流大隐静脉50条(反流组)及健康志愿者大隐静脉15条(对照组),在平卧位、整床倾斜20°头高脚低位、整床倾斜40°头高脚低位及站立位4种体位条件下,采用Valsalva动作法及远端肢体袖带充气加压法(对大隐静脉小腿引流区施加100mmHg压力)来诱发反流,分别在大隐静脉隐股交界静脉瓣下方约2cm处、大腿中段及小腿上段三处采集静脉反流频谱,记录反流时间及最高反流速度。以站立位袖带充气加压法诱发的反流时间大于0.5s作为诊断反流的标准,计算不同体位条件及不同诱发方式下大隐静脉不同节段的反流诱发率,并进一步比较不同体位及不同加压方式诱发反流的反流时间及最高反流速度与标准检查间的差异。结果:(1)体位对远端肢体加压法评估大隐静脉反流的影响:在对照组中,平卧位、20°及40°体位均未出现假阳性病例。在反流组中,平卧位检查大隐静脉不同节段时均有假阴性病例出现,假阴性率分别为59%(19/32)、22%(11/50)、24%(12/50);20°头高脚低位、40°头高脚低位时,大腿中段及小腿上段大隐静脉反流诱发率与站立位一致,诱发率均为100%(50/50),但在大隐静脉隐股交界下方约2cm处均出现一定假阴性率,分别为12%(4/32)、12%(4/32)。(2)体位对Valsalva动作法评估大隐静脉反流的影响:对照组中,隐股交界下方约2cm处大隐静脉在平卧位及20°头高脚低位出现假阳性病例,假阳性率均为13.3%(2/15)。反流组中,在四种体位条件下SFJ处均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以平卧位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最高,分别达到43.75%(14/32)、18.75%(6/32),40°头高脚低位的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最低,均为6.75%(2/32)。MGV及CGV段仅有假阴性病例,假阴性率分别为:MGV-14%(7/50)、8%(4/50)、8%(4/50)、8%(4/50);CGV-48%(24/50)、52%(26/50)、34%(17/50)、34%(17/50),无假阳性病例。(3)体位对远端肢体袖带充气加压法诱发的反流时间及最高反流速度的影响:反流组中大腿中段大隐静脉在站立位、平卧位、20°头高脚低位、40°头高脚低位4种体位条件下反流时间分别为(7.75±3.23)s、(5.27±3.66)s、(8.67±3.72)s、(8.55±3.9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9,P<0.01);20°及40°体位分别与站立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51、1.33, P均>0.05),而平卧位与站立位在反流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11,P<0.01)。反流组大腿中段大隐静脉在站立位、平卧位、20°头高脚低位、40°脚头高低位4种体位条件下最高反流速度分别为(55.26±22.24)cm/s、(22.87±12.03)cm/s、(38.46±16.30)cm/s、(45.13±19.21)cm/s,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13.7,P<0.01);平卧位、20°、40°头高脚低位条件下的最高反流速度与站立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2.71、6.59、3.98,P均<0.01)结论:(1)20°及40°头高脚低位检查大隐静脉中下段反流的准确性较高,适用于评估大隐静脉反流。(2)Valsalva法不宜作为大隐静脉反流的诱发方式。(3)评估大隐静脉反流不宜采用平卧位检查。(4)取头高脚低位远端肢体加压法评价大腿中段大隐静脉,其反流时间与站立位远端肢体加压法结果相当,最高反流速度虽有差异但有迹可循。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FeNTA体外诱导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方法,观察缬草萜内酯A、B、C三种成分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从而探讨该物质在体外是否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方法:
目的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家庭功能及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分析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家庭功能的因素,并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家庭功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旨在为指导
目的: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指膀胱在充盈或未充盈状态下,腹压增高时,例如咳嗽,打喷嚏,举物,甚至站立情况下,尿液不由自主的通过尿道排出。是最普遍的骨盆底紊乱之一,中老
通过观察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患者及冠造阴性思者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循环内皮细胞(CEC)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冠心
目的:  通过对40例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VKDB)并颅内出血(ICH)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及随访其中26例并对其脑部病变与体格运动和智力发育进行评估,以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治疗
目的:通过观察养血清脑颗粒(Cerebralcare Granule,CG)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后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