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坛,舍伍德·安德森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简洁的语言风格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1919年出版的《小城畸人》不仅是为安德森赢得崇高荣誉的代表作,而且也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多次再版,读者遍及世界各地。然而,这样一部历久不衰、广受欢迎的作品近几年来却逐渐为文学批评界所冷落,国内有关的批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本文作者力图从后现代的理论出发,运用米歇尔·福柯在其主要作品中的有关权力,监视(surveillance),和真理的论述,来重新诠释该部作品中的畸人世界,指出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中塑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的畸人形象,更是一个充满个人屈从(individual subjection)的世界,所屈从的不仅仅是人物的肉体,还有他们的灵魂。本文从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小城畸人》中的“个人屈从”问题:其一,个人如何屈从于小镇这一现实生存环境的影响;其二,个人如何屈从于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论文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扼要介绍了安德森的文学地位和《小城畸人》的评论史,指出本文写作的动因。首章联系福柯的相关论述,探讨畸人与个人屈从之间的关系,指出这些人物是“屈从了的个人”(subjected individual)。第二章引入福柯“全景敞视主义”的观点,就小镇这一人物生存的现实环境对个人屈从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小镇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圆形监狱”(Panopticon)的运作,使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处于不断的监视与自我监视之中,成为自己的囚徒。第三章从真理与权力的关系入手,着重分析了《小城畸人》的代序《畸人志》,揭示人物对于社会所接受认可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屈从过程,指出相对于男性人物而言,女性人物更容易屈从于传统的婚姻或性道德观念。最后一章“结论”部分就全文观点进行归纳,希望读者能认识到《小城畸人》在后现代社会中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