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凝聚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初探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旱灾是我国损失和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水量剧增等压力的加大,干旱灾害及其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旱灾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减轻区域农业旱灾风险,需要集中与旱灾风险防范相关的各种行动措施,形成凝聚力。有效地减低脆弱性,提高适应和应对能力,是当前和未来综合减灾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凝聚力概念引入区域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研究。通过典型区域特大旱灾案例在网络发布的应对信息,梳理了旱灾成因、灾情、影响、应急措施、救助、灾后恢复、灾前/以及下一轮灾害发生前所做的备灾工作。弄清了各种风险防范参与主体在旱灾防灾减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发现了凝聚力形成的动力来源,根据分析做出了体现区域农业旱灾协同减灾的案例表。通过分析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资料,工作报告或工作进展,获取农业经营的资源环境基础数据,筛选研究区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际调研走访,了解了农户的旱灾意识、减灾意愿、减灾策略和行动措施对凝聚力形成的重要性。根据灾害系统理论,采用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思路,按照凝聚力形成的力量来源,利用指标筛选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开展了对区域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凝聚力指标体系和凝聚力评价方法的构建。建立了县级和村级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凝聚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软硬两类,其中,软指标涵盖组织领导、管理调控、科学技术、保险、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硬指标主要考核农业经营的孕灾环境、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农业旱灾适应与应对的各种能力等。县域水平上凝聚力评价指标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考察应对和适应区域旱灾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力、部门协同合作力、政策支撑度、孕灾环境稳定度、资源和工程设施保障力、财力和粮食供给的满足度、农业生产效率等。第二层次的指标分别对第一层次提出的各个维度进行考量。区域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凝聚力指标体系考虑了系统内外两种资源和力量。凝聚力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存在差异,有动态变化的特征。结合区域旱灾案例及邢台县实际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凝聚力的形成和提升不仅取决于农户及个人的响应方式调整,而且取决于政府部门领导力和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高效协作。长期的旱灾风险防范,需要将农业水资源需求与供给控制到平衡状态。为了谋求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旱灾减灾需要由应急模式转为完整灾害周期的风险防范。
其他文献
在西雅图某超市内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美女在工作人员身边,娴熟地将零食塞进手提袋后未结账,便旁若无人地走出了超市,没有人阻止,包括那位工作人员。紧接着,一个大叔拎着一袋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已成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但文化旅游发展在促进旅游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地居民也承担了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旅游地面临着
中国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威胁,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就必须对过去的气候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全新世以来的气
化妆品市场兴起与繁荣,广告成为化妆品推向市场的最好的方法。市面上化妆品广告模仿抄袭,人云亦云,广告诉求点过多,无法找准自身品牌特性等问题严重出现,广告效果与投入的广
区域农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易受到来自农业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使农业发展可能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产生各种警情。建立灵敏而准确的县域尺度短期预警模型,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