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其中很多变换使得个人、组织和团体等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个人行为作为一个社会研究的热点,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社会学尤其为重。从社会学的视野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人行为的本质变化,那就是,在现代物质消费能力日增的背景下,个人行为从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生存状态转向一种体验感性的选择方式。 本文试图从纷繁复杂的个人选择行为变迁中选取一个适当角度和研究对象来展开对个人行为选择的深入研究,从行为选择的转变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和体验经济时代中突显出来的个人感性选择现象。 首先,文章回顾了社会学和经济学学科中对个人行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理论背景,梳理了社会学和经济学对个人行为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并对其中的优缺点进行了恰当的评价。其中,着重地对经济学中理性选择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从而获得了对个人行为批判性认识。而且,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文章论述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选择的现实重要性 体验经济的来临,作为一种学术界的先进认识,成为我们论证感性选择的有利支持,因为在体验经济中感性选择表现的非常明显。本文从中国社会个人行为选择中选择了手机购买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消费行为来展开对感性选择的深入研究。 本文力图准确地把握和揭示个人手机消费行为过程中的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的变化趋势,以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变为时代背景,以长春市个人手机消费行为中的选择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实证和理论两个角度对个人手机消费行为过程中的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做出分析,并探讨理性因素(市场价格等)和感性因素(心理偏好、体验意境等)作用的不同,从而验证本文基于社会学理论和实际生活经验而提出的相关研究假设,并通过这个角度来展现社会发展中体验经济己经逐渐深入到个人日常生活领域的现实,揭示出个人感性选择的存在和价值。 具体地,文章以手机消费中的感性选择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数据分析为核心,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展开了对于个人感性选择的深入研究。在大量的个案梳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对个人手机消费行为中感性选择的较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社会改革进程中的行为变迁从选择的角度来说就是从理性的选择向更加符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感性选择的过程。理性选择原则的局限和感性选择的现实意义使得我们对感性选择的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前景。 首先,本文从手机市场价格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对比出发,将手机价格这个最大的计算理性利益因素予以解释,从二者比值的变化说明了手机价格作为一种曾经极度重要的影响限制因素的失落和退却,从而为理性利益计算原则的退让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次,本文从教育程度和手机购买过程中的感性选择的关系出发,通过个案和量化分析论证了感性选择的存在和发生与个人受教育程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将个人自身最大的人力资本予以排除。虽然理论上来讲,个人受教育程度是个人展开理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很重要条件,并且会随着教育程度的提升而增加个人理性选择的能力和意识,但事实却不同,即使理性选择受到个人教育程度的影响限制。而本文的论证却说明了教育程度和手机选择中的感性选择无关,从因果联系的角度排除了教育程度对个人感性选择存在和发展的限制,为进一步以手机消费选择为载体来论证感性选择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大量具体个人的行为选择中广泛存在铺平了道路。 最后,本文以体验经济的深入广泛发展为契机,从定量的角度解释了感性选择现象的普遍性和现实意义。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服务经济的转型,个人消费意识和心理体验标准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价格的限制已经不在是影响一个人消费选择的主要因素了,反之,诸如时尚、心理、偏好、外在舆论影响、个人体验等等因素逐渐成为个人手机消费选择行为中的主要参考因素,从而体现出了一种感性意义的存在和生活方式。 从个人手机消费行为感性选择的研究基础上,以本文研究视角为出发点,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到感性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日常特性。刘少杰曾经将感性选择行为的特性归纳为:选择意识具象化;选择目标综合化;选择路径伦理化;选择根据经验化;选择秩序传统化等。本文大量实证分析的个案和数据结果都证明了感性选择的这些特性的存在和意义,比如个人选择手机时对使用功能的逐渐淡化和对时尚等辅助功能的日益重视,从而放弃抽象的思维活动而直接在对具体事物具体问题的直接观察中展开自己的感性选择活动;在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同学、同事、家人以及同乡朋友的意见而不是一个专门的理性思考过程:更加依赖于选择者的亲身经历或亲身的体验感受或心理的比较满足感等而不是对信息的审慎分析或对利益的精密计算等等,这些具体的表现都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消费行为一一手机消费行为中真正地观察、发现、认识、分析和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感性选择行为及其社会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个人选择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