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性构音障碍(functional articulation disorders,FAD)是学龄前儿童中常见的构音错误类型,其临床特点主要是辅音构音错误且错误发音固定不变。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该病逐渐引起患儿家长的重视。由于发音不清,患儿在生活中常被嘲笑、戏弄,社交中常被边缘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的心理。另外,由于构音错误,患儿在今后学习语文和英语时也会遇到较大困难。从长远来看,它还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及时进行语音康复训练则会防止或减轻发音障碍对患者教育、社会、心理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FAD患儿辅音的发音特点,制定有效的语音训练方法,为临床开展FAD的评估和矫治提供参考。一、学龄前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辅音发音特点的分析目的探讨学龄前FAD患儿辅音的发音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语音治疗科诊断为FAD的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4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3.5:1,年龄4~6岁,平均(5.19±0.72)岁。使用CSL按照语音清晰度字表对FAD患者进行录音,录音时使用普通话,采取领读的方式,然后对录音资料进行评估和分类。结果双唇音和唇齿音构音错误主要表现为将/p/和/f/置换成/b/;舌尖前音/d/、/t/和以/i/为介母的韵母组合时常置换为/j/和/q/,t/常发生非送气化,置换为/d/;舌边音构音错误形式主要是置换成/n/、/y/或脱落;舌根音主要置换为/d/、/t/或舌根音同一发音部位的相互置换;舌面音构音错误主要表现为舌面音同一发音部位的置换,如将/q/和/x/都置换成/j/,其次表现为置换成舌尖中音/d/和/t/;舌尖后音中/zh/、/ch/、/sh/主要置换成舌尖中音、舌尖前音和舌面音,舌尖后音同一发音部位的置换表现为/sh/和/ch/置换为/zh/,/r/主要置换为/y/、/l/和/e/;舌尖前音构音错误主要是置换成舌尖中音、舌面音和舌尖后音。结论FAD患儿的构音错误类型有置换、脱落和扭曲三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构音置换。从双唇音到唇齿音再到舌尖中音最后到舌尖后音和舌尖前音,患儿习得越晚的辅音,往往构音错误的发生率越高,构音错误的形式也越复杂。应根据FAD患儿的发音特点采取适当的语音训练方法。二、学龄前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康复训练方法的研究目的探讨FAD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语音治室诊断为FAD的60例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方法的研究。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4~6岁,平均(5.15±0.73)岁。采用美国KAY PENTAX公司制造的计算机语音工作站作为语音训练的辅助工具。采用王国民等人[32]编制的汉语语音清晰度字表作为录音和评估训练效果的材料。由两人对患儿训练前后的录音资料进行判听以评价语音训练效果。结果经过语音训练,患儿的语音清晰度由训练前的52.20%提高到训练后的89.90%,平均提高了37.70%,训练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412,P﹤0.001)。结论应根据FAD患儿的发音特点探索语音训练方法。本研究所制定的针对FAD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能明显改善患儿的语音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