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中心城市快速持续扩张,其空间结构由最初的单中心逐步向多中心演化,都市区化也越来越明显。根据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空间重组与重构本质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如果不对空间活动赖以运行并受其改变的社会制度给以应有的关注,就无法对空间转型与重构进行充分的理解。鉴于此,本文基于新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尝试建立了一个城市结构演化的综合分析框架,将苏州中心城市空间演化“嵌入”到具体地方化的社会制度变迁场景之中,基于空间生产的解释视角,分析了苏州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及机制;基于空间生产的批判视角,提出了苏州中心城市空间优化策略。首先,基于空间生产的基本理论内涵,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空间生产的运作逻辑,从“资本-权力-空间”互动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根据空间生产的动力不同,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权力-空间”互动的角度,分析各个阶段空间结构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认为:(1)1980年代,国企改革、市管县体制的实施共同推动苏州中心城市空间的生产,形成单中心的空间结构;(2)1990年代,外来资本和地方政府互动推动苏州中心城市资本的空间化,使苏州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特征;(3)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两次大的撤县建区行政区划调整,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的交织、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共同推动苏州中心城市空间的扩张,使苏州中心城市都市区化越来越明显。最后,基于空间生产的过程思辨和“时空统一的辩证乌托邦”城市理想,认为“重物质空间,轻社会空间”的空间生产方式导致了苏州中心城市空间生产的隐忧;基于目前苏州中心城市空间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苏州中心城市空间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