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在家庭传播中的病毒变异规律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360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是在全国160个疾病监测点完成的,主要限于对户籍人群的调查。经济发达地区组织的乙肝调查也主要以当地户籍人口为调查对象,对外来务工农民及其子女基本没有纳入调查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亿5千万,随父母流动的14岁以下儿童1980万,在传染病的播散过程中,流动人口起了重要的传媒作用该人群超生现象比较严重,为HBV传播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缺乏必要卫生服务,该人群子女中乙肝疫苗接种及时性和完整性存在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HBV感染状况是影响我国未来HBV感染率的重要因素,是HBV流行病学研究的“盲点”。目前上海有600万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活跃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同时,他们逐渐由分散的、单身外出式的流动向家庭型、举家迁移的形式流动,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缺乏城镇医疗保险,导致他们和城市户籍儿童的健康状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的:调查新形势下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HBV流行状况和儿童感染乙肝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HBV在家庭聚集性传播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明确基因亚型对应的变异发生谱。该研究作为全国乙肝调查的必要补充。明确HBV亚型的重要变异谱、重要变异在母婴传播过程中变化规律,对降低该人群未来肝硬化、HCC等终末期肝病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方法:选择非本地户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研究对象,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选择上海宝山区10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检测参加者血清HBsAg和HBcAb抗体,研究6~14岁年龄组人群HBsAg阳性率和免疫状况,并与上海宝山地区本地户籍同年龄人群及该年龄段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比较。比较外来务工人员子弟HBV感染者家庭与非HBV感染者家庭人员乙肝感染史、生活习惯和可能的HBV感染危险因素暴露;设计调查表,调查上海本地户籍乙肝感染者家庭成员乙肝感染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以乙肝聚集性家庭为病例,非聚集性家庭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通过调查HBV感染的非本地户籍产妇与婴儿的HBV感染状况,以HBsAg阳性的婴儿为病例组,HBsAg阴性的婴儿为对照组,分析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扩增并测定核心家系和母婴HBV序列,比较母婴间PreS区和BCP区垂直传播规律和家庭中水平传播规律。   结果:1.共纳入7435例中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年龄6-14岁,HBsAg阳性率为4.73%;HBcAb阳性率8.19%;上海本地共纳入调查人群5823例,HBsAg阳性率为0.6%;HBcAb阳性率2.3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上海本地户籍儿童(4.73%vs0.6%,P<0.001),且高于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6-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2.42%。   2.调查共获得完整的核心家系共70个,其中44个对照家系,26个HBsAg阳性核心家系;与HBsAg阴性儿童相比,HBsAg阳性儿童75.86%的未接种乙肝疫苗,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此外HBsAg阳性儿童的母亲HBsAg88.46%呈阳性;84.1%的对照组家庭中父母均无乙肝感染史高于HBsAg阳性儿童(84.1%vs0,P<0.001);病毒进化分析表明HBsAg阳性儿童传播途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和父婴传播。   3.共调查上海本地户籍298个家庭,870名家庭成员,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家中有肝硬化患者(P=0.004,OR=2.548,95%CI1.352~4.800),共用搓澡巾(P=0.016,OR=1.864,95%CI1.125~3.089)成为乙肝家庭聚集性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4.223例经血清学检测证实为HBV感染者,年龄在17-45岁,其中116例HBsAg阳性感染者;在分娩方式上,无论是破宫产或顺产,两组分娩的婴儿HBsA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25.32%vs32.43%,P=0.424);在年龄上,28岁以下产妇分娩的婴儿HBsAg阳性率高于29岁及以上的产妇,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36.0%vs12.2%,P=0.006);初次怀孕分娩的婴儿HBsAg阳性率为33.9%,高于多次怀孕分娩的婴儿HBsAg阳性率17.8%,两组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36);产妇体内病毒浓度超过106copies/ml时分娩的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表达的几率高;   5.母婴垂直传播过程中,病毒变异株和野生株均能通过胎盘屏障传递给婴儿;在preS区,HBVC型母婴间通过垂直传播传到婴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会出现更多在母亲体内没有的变异位点;在BCP区,B\C型母婴间通过垂直传播传到婴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会出现更多在母亲体内存在的变异位点缺失。   结论: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上海本地户籍儿童,且高于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同年龄组人群HBsAg阳性率。   2.HBsAg阳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未接种乙肝疫苗;母婴垂直传播;家庭内接触传播。   3.上海地区乙肝家庭聚集性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和与家人共用个人洗漱物品。基因进化分析表明基因型C2在家庭内传播的证据,家庭内HBV患者密切接触是基因型C2的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4.28岁以下产妇分娩的婴儿HBsAg阳性率高于28岁以上的产妇分娩的婴儿;产妇体内病毒浓度超过106copies/ml时分娩的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表达的几率高;怀孕次数与分娩婴儿HBsAg阳性率相关剖宫产并不降低HBV感染机会。   5.母婴垂直传播过程中,病毒变异株和野生株均能通过胎盘屏障传递给婴儿;婴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会出现更多在母亲体内存在的变异位点缺失和母亲体内不存在的变异位点增多,可同时存在多种病毒株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