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托邦”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经久不衰的一个主题。乌托邦思想源远流长,进入文学领域后产生出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乌托邦文学,成为西方文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脉。随着19世纪向20世纪的更迭,乌托邦文学也开始向反乌托邦文学嬗变,其中处于过渡阶段的讽刺乌托邦文学却常常为人所忽略。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于1872年创作的带有科幻性质的小说《埃里汪奇游记》成为“讽刺乌托邦文学”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然而长期以来,无论作家本人抑或这部小说都被埋没于文坛。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剖析这部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能够揭示它作为讽刺乌托邦小说的艺术特色。深入挖掘小说讽刺意涵的同时,探寻其之所以处于“讽刺乌托邦”阶段的缘由,希望借此推动巴特勒及其作品在国内的研究和影响。论文由引言和五个章节构成。引言部分对作家生平、地位及《埃里汪奇游记》这部小说进行介绍,引出研究问题并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巴特勒的讽刺乌托邦小说与西方乌托邦文学”将《埃里汪奇游记》置于西方乌托邦文化传统之中,重点厘清西方乌托邦文学的发展脉络,思考“讽刺乌托邦文学”产生的机缘。第二章从作品潜藏的种族主义思想及巴特勒讽刺的不彻底一面,定义讽刺乌托邦文学的性质及其蕴含的讽刺乌托邦文化意涵,延伸至整个乌托邦文学/文化对人类生存发展重要意义的阐析。第三章以《埃里汪奇游记》中“未生人”和“荒唐学院”等内容的叙述为基础,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探秘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家庭的真相,揭示巴特勒对埃里汪及英国家庭伦理的讥讽。第四章“机器的消失”介绍小说的重点内容《机器之书》,将埃里汪国内对一切机器的明令禁止和工业革命后英国科技的迅猛发展进行对比,借此表现人与机器的博弈,引发科技之忧思。第五章着重论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国内宗教的虚伪,通过对英国社会现实与巴特勒笔下徒有其表的“音乐银行”作平行对比,旨在表明小说中货币体制的荒谬和埃里汪两套宗教系统的混乱实际上是在影射英国人宗教信仰的危机。总之,巴特勒在《埃里汪奇游记》中营造了一个更偏向反乌托邦文学的“讽刺乌托邦”,从而使这部作品成为由乌托邦文学转向反乌托邦文学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