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挽歌--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后殖民解读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52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最富盛名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和乔伊斯、福克纳及普鲁斯特一样都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Group)的成员之一。她的小说主要有《出航》(1915),《雅各的房间》(1920),《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等,另著有随笔《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普通读者I》和《普通读者II》(1925,1933),《现代小说》(1919)等。
  她的作品语言优美、构思奇特,是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品。从她的第一部作品出版到她去世后的半个多世纪,关于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权主义、意识流、现代主义、实验小说、心理分析和美学等方面。
  《海浪》出版于1931年,是一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和程式化的实验作品。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性格饱满的人物。小说共有六个主要角色,三男三女,分别是伯纳德、路易斯、奈维尔、苏珊、珍妮和罗达。小说由他们六人的瞬间内心独白所构成,讲述了他们从童年到成年再到老年的人生体验。全书包含了九章,每章前有一个引子,描述一天之内太阳和海浪的变化,用以暗示人生全部岁月的变迁。这部小说,就像一支跌宕起伏的六重奏,以其优美如诗的语言,特立独行的意识流风格在当时的文坛激起了千层波浪。
  这篇论文将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尤其是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的观点,来分析伍尔夫的《海浪》,论证这部小说可以被看作是伍尔夫献给大英帝国的一首挽歌。
  全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介绍伍尔夫及《海浪》以及国内外关于《海浪》的研究。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对伍尔夫作品的后殖民主义研究才慢慢出现,在国内,伍尔夫的后殖民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第二章则将详尽地分析伍尔夫在书中塑造的大英帝国的辉煌形象,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书中的第七个角色,也就是隐形角色珀西瓦尔的形象,他是帝国的一个代表;第二点则是伦敦的形象塑造,伦敦作为大英帝国的首都,是他们殖民化行动的起点,也被看作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它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方式无疑代表着整个帝国。
  第三章将分析小说揭示的英国人的文化优越性。尽管帝国有物质辉煌的一面,伍尔夫却对英国人在文化上的高傲与优越感持批判态度,为最后描述帝国的灭亡做了铺垫。没有去过印度的伯纳德凭空想象出印度是一片荒蛮之地以及他们对印度人的偏见正是文化优越性的一种表现。作为六位主人公之一的路易斯,因为自己的殖民出身,终身活在自卑之中。他首先是一位被殖民者,潜意识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而当他通过努力挤入上流社会,妄图用商业手段征服世界,将帝国秩序运用在不同的领土时,又摇身一变成为殖民者,认为自己有使命代表帝国征服世界。他复杂的社会身份,也可看作是帝国文化优越性的体现。
  第四章则剖析小说对大英帝国必然灭亡命运的探讨。大英帝国曾被称作“不落的太阳”,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世界文明的发展,衰落已成定局。伍尔夫作为时代的智者,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并在书中以正文中珀西瓦尔在印度坠马而死、几位主人公价值观的微妙变化,以及引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对这一必然发展加以暗示。
  最后一章结论将总结本次研究的成果。《海浪》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富有深刻且多样化的思想内涵,从后殖民角度来看,它既塑造了一个大英帝国的光辉形象,也揭露了它的特点及隐患,暗示这个曾被众人相信的“日不落帝国”,在历史的洪流中必将慢慢沉落。诗一样的《海浪》,实则是一首帝国的挽歌。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