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渗透与吸纳——以中原山陕会馆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建筑可谓中国古建筑的鼎盛之作。作为明、清居住建筑的典范,会馆建筑为古建筑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会馆建筑类型众多,遍布全国,黄河流域多以北方籍会馆为主,其中尤以山西籍的山陕会馆居多。各地的山陕会馆,布局严谨,形制考究,为地方古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以山陕会馆为线索,锁定中原的地域范围,以较为集中的河南省内的山陕会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论述。首先以会馆为切入点,对会馆的产生、分布、分类、职能等方面进行了一定阐述;重点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山陕会馆进行了分析;继而对例举的山陕会馆与其所在地的地方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其间的异同。论证中,通过技术数据的列举,直观效果的描述,实景图片的展示,来进行分析;并采用比较的手段,对不同山陕会馆的相关研究要点进行分析。 山陕会馆作为秦晋商人联络乡谊、调节商务、囤货修葺、祭祀庆典的办事机构与场所,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以秦晋商人悠久的经商传统和商业成就为根基,借助着中国清朝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秦晋商人迅速壮大。从商业运作、商务管理、乡土文化继承与传播等各方面利益考虑,秦晋商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会馆。这些山陕会馆不仅实现了其功能价值,而且其考究的结构、华丽的装饰充分体现了秦晋商人的万贯财气,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的崇商精神和对关公以及儒、佛、道文化的敬仰。 在中原地区,河南省内的山陕会馆较多,而且保存相对完好,开封山陕甘会馆、社旗山陕会馆、洛阳山陕会馆位居其列。开封山陕甘会馆与社旗山陕会馆规模较大,均耗巨资兴建,唯洛阳山陕会馆规模相对较小。该三会馆,建筑均沿中轴线进行对称布局,各种功能性单体建筑、设施及小品一应俱全,主体建筑与配属建筑各居其位,相辅相衬。山陕会馆建筑形制规范、结构考究,装饰华丽、工艺精湛,尽管为民居建筑,但从布置严格的梁柱,层峦迭起的檐部结构,到形态各异的屋脊瑞兽,都体现出贵族的气派。尤其是被称为“会馆三绝”的木雕、石雕与砖雕,更是题材丰富、寓意深刻,既充满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又突显出古代民间工匠的创作智慧与制作技艺,堪称中国古建筑雕刻艺术之巅峰之作。 这些宝贵的建筑艺术财富,当然来源于秦晋地区深厚的建筑文化遗产。山西、陕西两省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其坡屋面院落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河南之后,受当地人文的影响,在秦晋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建筑文化,使山陕会馆既保持着个体特点,又融会了地域文明。而地方建筑也从山陕会馆中汲取了大量的外邦建筑艺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既了解了山陕会馆建筑、秦晋传统民居建筑、河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特点与建筑艺术,同时也了解到建筑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方法,对于深刻认识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推动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美国黑人城市化是探索美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切入点。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美国黑人有些双重经历,这包括物质层面的和精神文化层面的。以20世纪初期美国黑人在纽约哈莱姆社区的经历
我国近代档案史料浩如烟海,错综复杂,引起了许多史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探索和研究。虽然近代档案史料繁多,记载详尽,我国近代档案史料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或被损坏,或被遗失,或被篡改,史
本文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的美国作为历史背景,把西奥多·罗斯福领导的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并探究改革背后的推动力,对西奥多·罗斯福的改革进行整体性研究。全文内容可以分为
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是古代翻译的主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有机结
御史制度是传统中国监察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制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吏的廉洁尽职和政治秩序的稳定,但无可否认,作为清代监察机关的都察院,其作用较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抗灾、减灾、赈灾就成了关系到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同时,灾荒史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