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建筑可谓中国古建筑的鼎盛之作。作为明、清居住建筑的典范,会馆建筑为古建筑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会馆建筑类型众多,遍布全国,黄河流域多以北方籍会馆为主,其中尤以山西籍的山陕会馆居多。各地的山陕会馆,布局严谨,形制考究,为地方古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以山陕会馆为线索,锁定中原的地域范围,以较为集中的河南省内的山陕会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论述。首先以会馆为切入点,对会馆的产生、分布、分类、职能等方面进行了一定阐述;重点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山陕会馆进行了分析;继而对例举的山陕会馆与其所在地的地方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其间的异同。论证中,通过技术数据的列举,直观效果的描述,实景图片的展示,来进行分析;并采用比较的手段,对不同山陕会馆的相关研究要点进行分析。
山陕会馆作为秦晋商人联络乡谊、调节商务、囤货修葺、祭祀庆典的办事机构与场所,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以秦晋商人悠久的经商传统和商业成就为根基,借助着中国清朝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秦晋商人迅速壮大。从商业运作、商务管理、乡土文化继承与传播等各方面利益考虑,秦晋商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会馆。这些山陕会馆不仅实现了其功能价值,而且其考究的结构、华丽的装饰充分体现了秦晋商人的万贯财气,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的崇商精神和对关公以及儒、佛、道文化的敬仰。
在中原地区,河南省内的山陕会馆较多,而且保存相对完好,开封山陕甘会馆、社旗山陕会馆、洛阳山陕会馆位居其列。开封山陕甘会馆与社旗山陕会馆规模较大,均耗巨资兴建,唯洛阳山陕会馆规模相对较小。该三会馆,建筑均沿中轴线进行对称布局,各种功能性单体建筑、设施及小品一应俱全,主体建筑与配属建筑各居其位,相辅相衬。山陕会馆建筑形制规范、结构考究,装饰华丽、工艺精湛,尽管为民居建筑,但从布置严格的梁柱,层峦迭起的檐部结构,到形态各异的屋脊瑞兽,都体现出贵族的气派。尤其是被称为“会馆三绝”的木雕、石雕与砖雕,更是题材丰富、寓意深刻,既充满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又突显出古代民间工匠的创作智慧与制作技艺,堪称中国古建筑雕刻艺术之巅峰之作。
这些宝贵的建筑艺术财富,当然来源于秦晋地区深厚的建筑文化遗产。山西、陕西两省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其坡屋面院落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河南之后,受当地人文的影响,在秦晋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建筑文化,使山陕会馆既保持着个体特点,又融会了地域文明。而地方建筑也从山陕会馆中汲取了大量的外邦建筑艺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既了解了山陕会馆建筑、秦晋传统民居建筑、河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特点与建筑艺术,同时也了解到建筑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方法,对于深刻认识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推动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