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爱国遗民汪元量,身兼宫廷琴师和御用文人的双重身份,亲身经历了宋室由衰落到覆亡的历史变迁,在元朝统治下亦生活了一段时期。他用诗笔记录了自己的一生,其诗词创作在宋末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本文主要选择“比较研究”这一视角,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及不同文体的比较,对汪元量诗词重新进行审视和观照,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一、概述,主要介绍汪元量的家世生平及其诗词研究现状。在这一部分,难点是论证对汪元量的评价问题。汪元量入元后曾为元官的事实,使他在当时及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汪元量虽为元官,实有不得已之苦衷,他所持之立场,乃爱国忠君的具体表现,其诗词亦洋溢着一片爱国忠君之热情。所以,汪元量应被视为爱国遗民。 二、水云诗歌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一) “诗史”概念的界定。这是衡量与评价水云“诗史”的前提;(二) 水云“诗史”的内容及史学价值。在水云诗歌研究中,大多数文章都会对其诗史性质进行分析论证,但不够全面,又缺乏新意,本文则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对此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充分证明水云“诗史”起到了载正史之未载、补正史之不足的作用;(三) 水云“诗史”与杜甫“诗史”之比较。水云诗被称为“诗史”,已成定论,但究“诗史”之渊源,则是始于杜甫。历来论者都认为汪元量之诗史宗师于杜甫,可是由于二人生活时代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其诗史创作必然也会带有各自的特色。与杜甫“诗史”相比,水云“诗史”重在反映民族矛盾,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阶级矛盾只是略有涉及,这主要是因为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汪元量关注的焦点主要是汉民族与元蒙民族的矛盾斗争。并且由于汪元量的特殊身份和“北行十三载”的生活经历,其“诗史”多描写宫廷中的人物及其命运。在艺术技巧上,汪元量首先是喜欢采用形式短小的近体律绝,给人简洁、凝练之感。其次是创作了大量规模宏大的组诗,叙事精详而结构严整。此外还大量采用白描手法。在表达方式上,汪元量善于以荣写哀。在史笔运用方面,则多以地名为题或直接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为题。水云“诗史”语言朴素通俗,明白如话,感情哀怨欲绝,催人泪下。(四)水云诗歌与宋末爱国诗人诗歌之比较。宋末遗民因时代之变故,因而大多有尊杜学杜之倾向,特别是对杜甫诗歌的实录精神推崇备至,并在诗歌创作中极力实践,故而产生了大量纪实的诗篇。通过与文天祥、谢翱、林景熙、郑思肖等人纪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