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活性剂素有“工业味精”之称,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开发研究是从上世纪70年代逐步展开的,它除具有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诸多特点外,同时无毒、可生物降解,是一种绿色环保产品,因而备受关注。研究开发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铜绿假单胞菌NY3产表面活性剂的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表面张力测定方法(最大气泡法)、红外光谱及其他光谱法对该表面活性剂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藻类叶绿素a含量、石油和多环芳烃降解率(重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指标,从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杀菌、抑藻活性、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和多环芳烃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该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NY3菌产表面活性剂Ⅰ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甘油7%(v/v)、硝酸铵1.5g/L、磷酸盐含量30ml/L、微量元素1.0ml/L、初始pH=9.0,此时表面活性剂产量为21.53g/L,较优化前(1.14g/L)提高近20倍。(2)NY3菌产表面活性剂I为糖脂类物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300mg/L)时,水溶液表面张力为30.55mN/m;该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盐性和耐酸碱性;纯品中糖含量75.4%,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得NY3菌产表面活性剂是糖与脂肪酸结合形成的糖脂类物质,其中糖基端为亲水基端,脂肪酸端为亲油基端。(3)NY3菌产表面活性剂I对白色链霉菌、蓝色链霉菌等细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而对黑曲霉、青霉菌、解脂酵母等真菌抑菌效果一般;该表面活性剂对兴庆公园、革命公园景观湖野生藻类抑制作用明显。并且利用不同氮源发酵生产的表面活性剂生物活性稍有差异,表面活性剂I(NH4NO3做氮源)对受试致植物枯萎病菌抑制效果最好,表面活性剂Ⅱ(NaNO3做氮源)对受试藻类(藻UTEX 2470、藻PCC680)抑制效果最好;NY3菌产表面活性剂I对水溶性较小蒽、荧蒽和芘及石油烃的生物降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