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絮体特性的煤泥水混凝过程及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建立了煤泥絮体特征参数动态提取系统,针对煤泥絮体图像处理时存在模糊絮体识别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絮体“清晰度”自动剔除模糊絮体提取絮体特征参数的方法,开发了煤泥絮体特征参数快速、准确自动提取软件;研究了煤泥水凝聚、絮凝及混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颗粒微观形态、絮体大小及分布、絮体结构等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机理;探索了凝聚剂、絮凝剂、混凝剂种类和用量以及机械搅拌强度对絮体特征参数的影响;推导了基于絮体分形维数动力学调控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函数表达式并结合试验验证了可行性,提出在煤泥水难沉降的选煤厂二段浓缩前设置基于絮体分形维数的调控系统,为实现难沉降煤泥水高效沉降浓缩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思路。主要结论如下:(1)煤泥水凝聚过程中絮体颗粒的粒径分布服从幂函数分布,对应的拟合R2值均大于0.95,幂函数分布参数β是凝聚动力学研究中的颗粒碰撞系数,可以用来表示凝聚过程动力学致因;煤泥水絮凝过程中絮体颗粒的粒度分布服从分形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分形分布参数DL表征的是絮体颗粒粒度分布复杂(不均匀)程度的参数,DL数值越小,絮体颗粒粒度分布越窄;煤泥水混凝过程中絮体颗粒的粒度分布整体上服从分形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虽然在搅拌时间0-20 s时拟合效果不好,拟合R2值存在较小的情况,但是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絮体颗粒的粒径分布的拟合效果变好,对应的拟合R2值均达到0.97以上。(2)煤泥水凝聚过程中形成的絮体颗粒粒径均值随搅拌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一致,均是先迅速增大,在搅拌时间为15-30s时达到最大值,而后缓慢减小,直至趋于稳定值;煤泥水的凝聚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接触阶段、凝聚絮体颗粒快速长大阶段、凝聚絮体破碎阶段及动态平衡阶段;在速度梯度为104s-1时,絮体颗粒粒径均值随着凝聚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尤其是从凝聚剂浓度0.1 mmol/L增加到0.5 mmol/L时,絮体颗粒粒径增加非常明显;在凝聚剂浓度均为0.5 mmol/L时,絮体颗粒粒径均值随着速度梯度的增大先增大,在速度梯度104s-1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减小,说明速度梯度为104s-1即为该凝聚剂浓度下适宜的速度梯度;添加CaCl2条件得到絮体颗粒粒径均值比添加NaCl的条件下的大。(3)煤泥水凝聚过程中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均是先迅速增大,达到最大值后,絮体分形维数值逐渐减小;在速度梯度为104s-1时,絮体分形维数随凝聚剂浓度的增大先迅速增大,分别在CNacl=0.7 mmol/L和CCaCl2=0.5 mmol/L条件下使得煤泥絮体分形维数值取得最大值,而后缓慢减小;在凝聚剂浓度为0.5 mmol/L时,絮体分形维数值均是随着速度梯度的增大先增大,在速度梯度为104s-1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减小,说明速度梯度104s-1即为该凝聚剂浓度下,最佳的速度梯度,使得煤泥絮体分形维数达到最大值;添加CaCl2得到的絮体分形维数比添加NaCl对应的絮体分形维数大,但是其对应的凝聚过程需要更长搅拌时间,以促使凝聚絮体颗粒结构达到最密实的状态。(4)煤泥水絮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颗粒粒径均值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在高絮凝剂用量或低速度梯度条件下,均是先迅速增大而后缓慢减小直至趋于稳定状态,在其他条件絮体颗粒粒径均值随搅拌时间的延长,均是先迅速增大而后逐渐减小,直至趋于稳定状态;煤泥水的絮凝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a)接触阶段、絮凝絮体颗粒快速长大阶段及絮凝絮体动态平衡阶段;b)接触阶段、絮凝絮体颗粒快速长大阶段、絮凝絮体破碎阶段及絮凝絮体动态平衡阶段。(5)煤泥水絮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值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先减小而后趋于波动平衡状态,且随着絮凝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说明絮凝剂用量越大,形成的絮体结构越密实;在低絮凝剂用量1mg/L和2mg/L时,煤泥絮体分形维数值随着速度梯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高絮凝剂用量3mg/L和4mg/L时,煤泥絮体分形维数值分别在速度梯度为104s-1和139 s-1取得最小值,对应的絮体结构疏松,在速度梯度为178 s-1条件下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最大,对应的絮体结构密实。(6)煤泥水混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颗粒粒径均值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先迅速增大,而后趋于稳定,煤泥水混凝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接触阶段、絮体颗粒快速长大阶段和絮体颗粒动态平衡阶段;当CNaCl在0~0.7 mmol/L时,煤泥絮体颗粒粒径均值随着凝聚剂浓度的增大迅速减小;当CNaCl>0.7mmol/L时,煤泥絮体颗粒粒径均值随着凝聚剂浓度的继续增大减小缓慢直至趋于稳定,可知CNaCl =0.7 mmol/L即为最佳的凝聚剂浓度。与此类似,C-(CaCl2) =0.5mmol/L为最佳的凝聚剂浓度。(7)煤泥水混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先迅速增大,达到最大值后缓慢减小直至趋于稳定;当CNaCl在0~0.7 mmol/L时,煤泥絮体分形维数值随着CNaCl的增大迅速增大,当CNaCl>0.7mmol/L后,随着CNaCl继续增大,煤泥絮体分形维数先减小而后基本趋于稳定,可知CNaCl=0.7 mmol/L即为最佳凝聚剂用量使得絮体分形维数达到最大值。与此类似,CCaCl2=0.5 mmol/L为最佳的凝聚剂用量使得煤泥絮体分形维数达到最大值。(8)煤泥絮体的密度、孔隙率、沉降速度、絮体强度等均可用分形维数的函数表征,通过量纲和谐原理分析推导了基于分形维数评价指标与动力学控制指标的函数表达式:Df=K·f4(GT,Fr),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基于分形维数动力学调控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可行性。(9)煤泥水絮凝过程最适宜的能耗分配方案为:G1T1=5340;G2T2=920;煤泥水絮凝过程中快速搅拌和慢速搅拌适宜的剪切强度控制范围为:Fr1=1.96~17.26,Fr2=0.77-1.99;煤泥水絮凝过程中两阶段分形维数的最佳控制范围为:快速搅拌阶段Df1=1.952-2.107,慢速搅拌阶段Df2=1.896-1.918;煤泥水混凝过程最适宜的能耗分配方案为:G1T1=1390;G2T2=3560,G3T3=1780;混凝过程中凝聚搅拌、絮凝快速搅拌和慢速搅拌适宜的剪切强度控制范围为:F-(r1)=3.93-7.02,Fr2=5.75-11.51,F-(r3)=0.77-2.88;混凝过程中三个阶段絮体分形维数的最佳控制范围为:凝聚搅拌阶段Df1 = 1.5 69-1.717,絮凝快速搅拌阶段Df2 = 1.7 61-1.8 86,絮凝慢速搅拌阶段Df3=1.947-2.105。(10)在煤泥难沉降选煤厂,可以建立基于絮体分形维数动力学调控系统,通过控制能耗输入GT和剪切强度Fr等指标实现对絮体的分形维数调控,使得到的絮体颗粒具有一定的密度和强度,从而保证絮体的沉降性能,为后续沉降浓缩和脱水创造良好条件。
其他文献
1964年7月4日,正值盛夏,却是少有的清爽,在台北的一处寓所内。正在举行一场简朴而隆重的婚礼,在众人的祝福中,63岁的张学良郑重地将戒指戴在51岁的赵一荻手上,就在那一刻,张学良那双
为了提高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跟踪运动目标的精度与实时性,设计了UAV硬件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发挥UAV自带飞控的稳定性,提出了基于SBUS协议模拟遥控的四旋翼控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不再是单单要求满足挡风遮雨,并且时园林景观环境越来越高。本文结合施工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浅谈一下居住区园林景现项目效
对起重机接地保护的新老标准做了分析,阐述了采用四极滑触线的必要性,对目前存在较多的三级和四极滑触线常见状况做了分析,论述了起重机安装和定期检验中的要点。
高分子建材具有质轻,易于加工,比强度高,美观等特点从其产生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重点就高分子材料在建筑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做介绍,并分析今后高分子材料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发展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计划起着指导供应、平衡生产的重要作用,准确而有效的生产计划有利于企业的供应链高效率、低成本和协调地运作.文章对企业计划管理的几种方式进行
依据对矢流洁净室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数据值模拟结果,总结出矢流洁净室的最佳设计参数.
英国语言学家威廉·安普森说“歧义是我们必须警惕的敌人”。本文分析了四个方面产生岐义的要素。及尽可能避免歧义的产生的条件。1、词的多义性2、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深入,情商在领导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有效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的情商已经成为现代领导素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
文章从近年来边境旅游活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对云南省边境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开发建设进行探索,主要采用区位熵测算法和旅游市场占有率测算法对云南省边境地区25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