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黄素(Curcumin, CUR)是从姜科姜黄属(Curcuma L.)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天然酚类物质,曾作为食物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近年来研究发现,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抗炎、清除自由基、降低胆固醇等药理作用,但由于其亲水、亲脂性差,溶解度小,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简称液晶纳米粒(Liquid Crystalline Nanoparticles, LCN),是一种新型给药系统,具有独特的双连续水区和脂质区的闭合脂质双层结构,可作为水难溶性药物的载体,以提高其口服吸收。本研究以CUR为模型药物,制备了CUR液晶纳米粒(Curcumin-loaded Liquid Crystalline Nanoparticles, CUR-LCN),考察了其理化性质;通过大鼠胃肠道吸收行为及最佳吸收部位和体内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考察了液晶纳米粒作为CUR口服给药载体的可行性。采用热处理-高压匀质法制备CUR-LCN,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GMO用量、投药量、水相体积、GMO:F127比例、温度、匀质压力、剪切分散时间等因素对CUR-LCN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采用均匀设计法进一步筛选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制备得到的CUR-LCN在电镜下观察呈类球形、分散性好、无粘连,粒径(176.1±0.23)nm,载药量(1.5±0.2)%。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CUR-LCN体外释药特性,并对释放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其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ln(1-Q)=-0.0251t-0.0075,36h内释放(58.4±0.96)%,与CUR原料药相比,释药缓慢平稳,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利用大鼠在体灌流技术,对CUR-LCN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特性进行研究。大鼠在体胃吸收实验表明2h胃部平均吸收百分率为(19.45±0.82)%;考察了低、中、高浓度CUR-LCN供试液的小肠吸收动力学,三者在大鼠小肠的表现吸收速率Ka分别为0.1150h-I、0.1170h-1、0.1308h-I,t1/2分别为6.03h、5.92h、5.30h,1nX与时间t呈线性关系,表明纳米粒在肠道内的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为主;考察了CUR-LCN在肠道的最佳吸收部位,结果表明其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27.10±6.02)%、(16.83±4.99)%、(26.05±8.16)%、(20.78±7.79)%,因此,十二指肠及回肠为CUR-LCN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浆中CUR的含量,用DAS2.0软件处理数据,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大鼠灌胃CUR原料药(250mg/kg)和CUR-LCN (50mg/kg),二者在体内符合单室模型;与原料药组相比,口服CUR-LCN组体内药物吸收增加,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95.56%,显著改善了姜黄素的口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