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眼科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由视网膜缺血所致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视网膜新生血管及其引发的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一系列并发症常常是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对血管内皮细胞最具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它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增加血管通透性。VEGF的表达由缺氧状态诱导。目前许多研究提示VEGF对RVO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内源性调节因素与RVO发生、发展的时空关系,本研究通过建立RVO家兔模型,利用荧光素眼底造影观察视网膜及血管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观察对照组、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VEGF在RVO中的作用及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中的参与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选用健康成年有色家兔,实验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4眼)、RVO的模型组(12眼),根据RVO后时间(1周、2周、4周)随机分成3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4眼。 2.RVO动物模型的建立:采用经玻璃体眼内电凝方法。 模型组:用眼内电凝探针电凝视乳头两侧的视网膜静脉,电凝血管从视乳头边缘开始约2/3PD长度,能量6~8%,直至血流中断。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照组:将眼内电凝器置于离视网膜血管约Zllun处,电凝视乳头两侧视网膜静脉相应处,长度2/3PD,能量6一8%。3.检查方法和观察指标:每只眼术前及术后各个观察时相点均采用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眼底视网膜血管和视网膜本身的变化。4.一般组织学处理:观察期结束后空气栓塞处死,在阻塞区距视乳头IPd(阻塞近端)、4Pd(阻塞远端)及对照眼相应部位取材,石蜡包埋,连续4um切片用于HE及免疫组化染色。在2周组中随机取一只兔眼,切除阻塞区距视乳头3PD的全层视组织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其余部分处理同其他兔眼。5.VEGF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6.结果观察: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双盲情况下根据切片的染色强度及阳性血管比例进行免疫组化评分。7.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用SpSSll.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Dunnett、LSD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1.经玻璃体眼内电凝视网膜静脉后即刻出现电凝静脉闭锁,远端血管明显迁曲扩张。阻塞2一3天可见小斑片状出血沿静脉血管分布呈火焰状,视网膜严重水肿。阻塞1周出现侧支血管芽,出血缓慢吸收。FFA造影出现末稍血管瘤样扩张及毛细血管荧光素无灌注。光镜观察细胞排列混乱,内层视网膜静脉淤血,伴有神经纤维层空泡。阻塞2周电凝血管隐约再通或侧支循环形成。光镜显示视网膜出血、水肿消退。电镜观察可见线粒体肿胀、空泡、靖消失。2.正常家兔视网膜组织中VEGF免疫反应弱。模型组术后1周,家兔视网膜组织中分布与正常家兔基本相同,但染色强度和密度有所加强。术后2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的表达增强,阳性反应细胞数增多,尤其血管壁内皮细胞染色颗粒明显加深。术后4周VEGF表达减弱,血管内皮细胞呈棕黄色。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阻塞近端术后2周、4周P<0.05(P=0.000,0.024),差异有显著性,而术后1周P>0 .05(P=0.144),差异不明显。各组两两比较,2周组与l周、4周组,P<0 .001(P=O.000,0.000),差异有显著意义。阻塞近端和阻塞远P>0 .05(P=0.071),区别不明显。结论经玻璃体眼内电凝方法可成功建立Rvo的家兔模型。2.RVO家兔视网膜中有不同程度的VEGF的蛋白表达,表达的程度以视网膜血管组织中最强。3.vEGF蛋白表达在视网膜局部缺血缺氧时提高,在再通或侧支循环形成时降低,与Rvo眼内组织缺血形成存在一定的时空对应关系。